秦景公

时间:2023-12-14 04:16:18编辑:小蔡

秦景公的个人简介

秦景公(?~前537年)嬴姓,名石。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石。秦景公是秦桓公的长子,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人物档案

中文名:秦景公

国籍:中国

出生地:秦国

逝世日期:前537年

在位时间:前576年―前537年

所处时代:春秋战国

人物生平

早年

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2]

前564年,秦景公派士e向楚国请求援军攻打晋国,子囊以晋强秦弱为由劝说楚共王不要出兵,楚共王不听。同年秋,楚共王驻兵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作为秦国的援军,秦国随后攻打晋国,晋国国内正遭受饥荒,无力反击。[3]作为报复,晋悼公于次年派荀攻打秦国。

栎之战

前562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派子囊向秦国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军救援,郑简公背弃与晋国的同盟,与楚国结盟。同年,楚国与郑国派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5][6]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国境,晋军守将士鲂因为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过黄河,同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

为报复晋国攻打郑国,前561年,楚国派子囊,秦国派庶长无地在杨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会师,攻打宋国。同年,楚共王派司马子庚到秦国聘问,以感谢秦景公将女儿嫁给楚国。

迁延之役

为报栎之战战败之仇,前559年,晋悼公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喙ゴ蚯毓詈盍酱镢雍笕床豢隙珊樱逑蚧峒逅锉螅彻④旃嚷示珊印T诠矧埠捅惫ǖ娜八迪拢詈盍晒雍笞ぴG毓嗽阢由嫌畏胖枚疽詈盍郎瞬抑亍T诠矧驳募だ拢鹘髻认铝钐钇饺∷木鸹僮龇沟穆睿詈盍酱Я郑裆挛魇』囟┖蟪肪=扈镎牒褪亏背迦肭鼐校镎胝剿溃稂d因其弟栾针之死迁怒于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国。

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说:“是因为栾d骄横的缘故吗?”士鞅回答说:“是的,栾d太骄横了,但祸患恐怕要降落在栾盈身上。”秦景公为他为何,士鞅回答说:“栾书的恩德还留在百姓中间,而栾d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栾盈一代,栾盈的恩德还没能积累,栾书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栾氏灭亡应该在栾盈一代。”秦景公认为士鞅说的话很有见地,就让士鞅返回晋国,并请求晋悼公恢复了他原来的职位。

诸侯和谈

晋悼公死后,秦晋两国都想结束战争,于是两国开始和谈。为此,前549年,晋平公派韩起到秦国结盟,秦景公也派后子针到晋国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前547年,秦国再派后子针到晋国重新结盟。[14]同年夏,楚国、秦国联合攻打吴国,到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得知吴国早有防备后退兵。秦楚联军趁机攻打郑国,击败郑国军队,一直打到城麇。楚国俘虏了皇颉和印堇父,楚国押送皇颉回国,将印堇父交给秦军。子太叔按照子产的吩咐,用礼品赎回了印堇父。

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召集诸侯举行弭兵之盟,派使者通报秦国,但秦国没有派使者参加会盟。

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后子针因为有人说坏话诬陷他,他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晋国,逃走时带着锱重车上千辆。晋平公说:“您这样富有,为什么还要逃亡呢?”后子针回答说:“秦君无道,我害怕被杀害,想等到他的继承人继位后再回去。”

去世

前537年,秦景公去世,葬于丘里南,其子秦哀公继位。同年,后子针回到秦国。

人物事迹

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2年),晋伐郑,秦救郑,在栎邑打败晋军。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强盛,屡次召会诸侯,率其讨伐秦国,打败秦军。秦军逃跑,晋军追击,于是渡过泾水,到达Я郑笞繁故ΑG鼐肮吣辏ü550年),前往晋国与晋平公结盟,不久又背弃盟约。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楚公子围弑杀其君而后自立,即楚灵王。秦景公的同母弟后子针受宠且富有,有人诬陷他,后子针因担心被诛杀而逃至晋国,承载辎重的车马有上千辆。晋平公很不解地问他:“你已经这么富有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后子针回答说:“秦君残暴得很,为了活命,我还是等到他死了之后再回国吧。”秦景公三十九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强大,在申地召会诸侯,成为盟主,杀死了齐国的庆封。秦景公即位四十年后去世,其子秦哀公继位。后子针又返回了秦国。

史料记载

《史记·秦本纪》相关原文如下:

十五年,救郑,败晋兵于栎。……十八年,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秦军走,晋兵追之,遂渡泾,至Вyù)林而还。二十七年,景公如晋,与平公盟,已而背之。三十六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而自立,是为灵王。景公母弟后子针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三十九年,楚灵王强,会诸侯于申,为盟主,杀齐庆封。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

墓葬介绍

墓葬简介

缔造了中华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秦人,一直以来都格外引人注目。关于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王朝时代,秦人的祖先那时还是一个部落,游牧于广袤无垠的西北塞外边陲。

他们后来来到今天的咸阳一带,经过残酷征战,最终霸周原、灭六国、统一中华。从秦襄公算起,其间,经30多代统治者,历时600余年。自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寻找秦人东进的踪迹,他们经过许多挫折终于在陕西凤翔(秦早期都城雍城)发现了早期秦公陵园区。史书的残篇,勾勒了一个秦人东进的大致路线,但具体走过今天的什么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实证。雍城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不小的惊喜,毕竟,这里曾留下了秦人250年的岁月。现在,这个巨大墓葬,给了考古专家更多的希望。

具体情况

据史书记载,秦国包括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共有36代国君,其中19代建都雍城(今凤翔),长达294年。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当时称作“北园”,距秦都雍城约6公里。这里地势坦荡,林木葱郁,地表距地下水位深度约80-100米,适宜营造大型墓葬,故被秦国统治者一眼选中,定为秦公陵园区。

现已探明,秦公陵园区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7公里,占地面积达2万多公顷,比河南安阳殷王陵区总面积大180倍。陵区四周有绵亘10多公里的大型护陵壕环绕。目前发现的43座大墓中,有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甲”字形大墓和若干中小陵墓,背西面东,呈雁翎形排列,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中”字形大墓中,最大的一座是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其规模之大令人震惊,全长300米,其中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国王陵大10倍,比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从墓道的一端望去,这座大墓像一条幽深的峡谷,正如《诗经·黄鸟》说的:“临某穴,惴惴其憷”,使人惊叹大墓的深邃,充分反映了当时秦国经济的发达,国力的雄强和奴隶的劳役之苦。

历经十年开掘,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顶才露出土面陵区一号大墓呈现在人们眼前。

发掘意义

构成主棺的东、西壁及棺底、盖的所有南北向柏木,两端均有榫头伸出,在主棺南北两侧,凑成长方形的如同柜子一般的形制。这便是黄肠题凑―――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这一发现,证明了秦人不从周礼,大胆越制的气魄。

由于盗扰,当考古人员打开棺盖后,在其主棺内,只发现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内空空如也。但是接下来的发现就有着突破性的意义。考古队员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头残片,发现他们是石磬,一种古代乐器,而且,在石磬边缘,竟然有铭文。

早先试图在青铜器上寻找的铭文,意外地出现在了石磬上。铭文后来被小心拓印下来。专家破解的结果,认定铭文记载了一次宫廷宴乐活动,大墓的主人,是活动的召集者。铭文里“共桓是嗣”几个字,说明了他的身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共桓是嗣”就是说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那么按照这个推测的话,它的继承人就是景公。

诸侯年表

前576 乙酉 周简王十年 鲁成公15年 秦景公元年 陈成公23年 蔡景侯16年 郑成公九年 宋共公13年 楚共王15年 齐灵公六年 晋厉公五年 燕昭公11年 卫献公元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1年 吴寿梦11年

前575 丙戌 周简王11年 鲁成公16年 秦景公二年 陈成公24年 蔡景侯17年 郑成公十年

宋平公元年 楚共王16年 齐灵公七年 晋厉公六年 燕昭公12年 卫献公二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2年 吴寿梦12年

前574 丁亥 周简王12年 鲁成公17年 秦景公三年 陈成公25年 蔡景侯18年 郑成公11年

宋平公二年 楚共王17年 齐灵公八年 晋厉公七年 燕昭公13年 卫献公三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3年 吴寿梦13年

前573 戊子 周简王13年 鲁成公18年 秦景公四年 陈成公26年 蔡景侯19年 郑成公12年

宋平公三年 楚共王18年 齐灵公九年 晋厉公八年 燕武公元年 卫献公四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4年 吴寿梦14年

前572 己丑 周简王14年 鲁襄公元年 秦景公五年 陈成公27年 蔡景侯20年 郑成公13年

宋平公四年 楚共王19年 齐灵公十年 晋悼公元年 燕武公二年 卫献公五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5年 吴寿梦15年

前571 庚寅 周灵王元年 鲁襄公二年 秦景公六年 陈成公28年 蔡景侯21年 郑成公14年

宋平公五年 楚共王20年 齐灵公11年 晋悼公二年 燕武公三年 卫献公六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6年 吴寿梦16年

前570 辛卯 周灵王二年 鲁襄公三年 秦景公七年 陈成公29年 蔡景侯22年 郑僖公元年

宋平公六年 楚共王21年 齐灵公12年 晋悼公三年 燕武公四年 卫献公七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7年 吴寿梦17年

前569 壬辰 周灵王三年 鲁襄公四年 秦景公八年 陈成公30年 蔡景侯23年 郑僖公二年

宋平公七年 楚共王22年 齐灵公13年 晋悼公四年 燕武公五年 卫献公八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8年 吴寿梦18年

前568 癸巳 周灵王四年 鲁襄公五年 秦景公九年 陈哀公元年 蔡景侯24年 郑僖公三年

宋平公八年 楚共王23年 齐灵公14年 晋悼公五年 燕武公六年 卫献公九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9年 吴寿梦19年

前567 甲午 周灵王五年 鲁襄公六年 秦景公十年 陈哀公二年 蔡景侯25年 郑僖公四年

宋平公九年 楚共王24年 齐灵公15年 晋悼公六年 燕武公七年 卫献公十年

曹成公11年 杞桓公70年 吴寿梦20年

前566 乙未 周灵王六年 鲁襄公七年 秦景公11年 陈哀公三年 蔡景侯26年 郑僖公五年

宋平公十年 楚共王25年 齐灵公16年 晋悼公七年 燕武公八年 卫献公11年

曹成公12年 杞孝公元年 吴寿梦21年

前565 丙申 周灵王七年 鲁襄公八年 秦景公12年 陈哀公四年 蔡景侯27年 郑简公元年

宋平公11年 楚共王26年 齐灵公17年 晋悼公八年 燕武公九年 卫献公12年

曹成公13年 杞孝公二年 吴寿梦22年

前564 丁酉 周灵王八年 鲁襄公九年 秦景公13年 陈哀公五年 蔡景侯28年 郑简公二年

宋平公12年 楚共王27年 齐灵公18年 晋悼公九年 燕武公十年 卫献公13年

曹成公14年 杞孝公三年 吴寿梦23年

前563 戊戌 周灵王九年 鲁襄公十年 秦景公14年 陈哀公六年 蔡景侯29年 郑简公三年

宋平公13年 楚共王28年 齐灵公19年 晋悼公十年 燕武公11年 卫献公14年

曹成公15年 杞孝公四年 吴寿梦24年

前562 己亥 周灵王十年 鲁襄公11年 秦景公15年 陈哀公七年 蔡景侯30年 郑简公四年

宋平公14年 楚共王29年 齐灵公20年 晋悼公11年 燕武公12年 卫献公15年

曹成公16年 杞孝公五年 吴寿梦25年

前561 庚子 周灵王11年 鲁襄公12年 秦景公16年 陈哀公八年 蔡景侯31年 郑简公五年

宋平公15年 楚共王30年 齐灵公21年 晋悼公12年 燕武公13年 卫献公16年

曹成公17年 杞孝公六年 吴寿梦26年

前560 辛丑 周灵王12年 鲁襄公13年 秦景公17年 陈哀公九年 蔡景侯32年 郑简公六年

宋平公16年 楚共王31年 齐灵公22年 晋悼公13年 燕武公14年 卫献公17年

曹成公18年 杞孝公七年 吴诸樊元年

前559 壬寅 周灵王13年 鲁襄公14年 秦景公18年 陈哀公十年 蔡景侯33年 郑简公七年

宋平公17年 楚康王元年 齐灵公23年 晋悼公14年 燕武公15年 卫献公18年

曹成公19年 杞孝公八年 吴诸樊二年

前558 癸卯 周灵王14年 鲁襄公15年 秦景公19年 陈哀公11年 蔡景侯34年 郑简公八年

宋平公18年 楚康王二年 齐灵公24年 晋悼公15年 燕武公16年 卫殇公元年

曹成公20年 杞孝公九年 吴诸樊三年

前557 甲辰 周灵王15年 鲁襄公16年 秦景公20年 陈哀公12年 蔡景侯35年 郑简公九年

宋平公19年 楚康王三年 齐灵公25年 晋平公元年 燕武公17年 卫殇公二年

曹成公21年 杞孝公十年 吴诸樊四年

前556 乙巳 周灵王16年 鲁襄公17年 秦景公21年 陈哀公13年 蔡景侯36年 郑简公十年

宋平公20年 楚康王四年 齐灵公26年 晋平公二年 燕武公18年 卫殇公三年

曹成公22年 杞孝公11年 吴诸樊五年

前555 丙午 周灵王17年 鲁襄公18年 秦景公22年 陈哀公14年 蔡景侯37年 郑简公11年

宋平公21年 楚康王五年 齐灵公27年 晋平公三年 燕武公19年 卫殇公四年

曹成公23年 杞孝公12年 吴诸樊六年

前554 丁未 周灵王18年 鲁襄公19年 秦景公23年 陈哀公15年 蔡景侯38年 郑简公12年

宋平公22年 楚康王六年 齐灵公28年 晋平公四年 燕文公元年 卫殇公五年

曹武公元年 杞孝公13年 吴诸樊七年

前553 戊申 周灵王19年 鲁襄公20年 秦景公24年 陈哀公16年 蔡景侯39年 郑简公13年

宋平公23年 楚康王七年 齐庄公元年 晋平公五年 燕文公二年 卫殇公六年

曹武公二年 杞孝公14年 吴诸樊八年

前552 己酉 周灵王20年 鲁襄公21年 秦景公25年 陈哀公17年 蔡景侯40年 郑简公14年

宋平公24年 楚康王八年 齐庄公二年 晋平公六年 燕文公三年 卫殇公七年

曹武公三年 杞孝公15年 吴诸樊九年

前551 庚戌 周灵王21年 鲁襄公22年 秦景公26年 陈哀公18年 蔡景侯41年 郑简公15年

宋平公25年 楚康王九年 齐庄公三年 晋平公七年 燕文公四年 卫殇公八年

曹武公四年 杞孝公16年 吴诸樊十年

前550 辛亥 周灵王22年 鲁襄公23年 秦景公27年 陈哀公19年 蔡景侯42年 郑简公16年

宋平公26年 楚康王十年 齐庄公四年 晋平公八年 燕文公五年 卫殇公九年

曹武公五年 杞孝公17年 吴诸樊11年

前549 壬子 周灵王23年 鲁襄公24年 秦景公28年 陈哀公20年 蔡景侯43年 郑简公17年

宋平公27年 楚康王11年 齐庄公五年 晋平公九年 燕文公六年 卫殇公十年

曹武公六年 杞文公元年 吴诸樊12年

前548 癸丑 周灵王24年 鲁襄公25年 秦景公29年 陈哀公21年 蔡景侯44年 郑简公18年

宋平公28年 楚康王12年 齐庄公六年 晋平公十年 燕懿公元年 卫殇公11年

曹武公七年 杞文公元年 吴诸樊13年

前547 甲寅 周灵王25年 鲁襄公26年 秦景公30年 陈哀公22年 蔡景侯45年 郑简公19年

宋平公29年 楚康王13年 齐景公元年 晋平公11年 燕懿公二年 卫殇公12年

曹武公八年 杞文公元年 吴余祭元年

前546 乙卯 周灵王26年 鲁襄公27年 秦景公31年 陈哀公23年 蔡景侯46年 郑简公20年

宋平公30年 楚康王14年 齐景公二年 晋平公12年 燕懿公三年 卫献公31年

曹武公九年 杞文公元年 吴余祭二年

前545 丙辰 周灵王27年 鲁襄公28年 秦景公32年 陈哀公24年 蔡景侯47年 郑简公21年

宋平公31年 楚康王15年 齐景公三年 晋平公13年 燕懿公四年 卫献公32年

曹武公十年 杞文公元年 吴余祭三年

前544 丁巳 周景王元年 鲁襄公29年 秦景公33年 陈哀公25年 蔡景侯48年 郑简公22年

宋平公32年 楚郏敖元年 齐景公四年 晋平公14年 燕简公元年 卫献公33年

曹武公11年 杞文公元年 吴余祭四年

前543 戊午 周景王二年 鲁襄公30年 秦景公34年 陈哀公26年 蔡景侯49年 郑简公23年

宋平公33年 楚郏敖二年 齐景公五年 晋平公15年 燕简公二年 卫襄公元年

曹武公12年 杞文公元年 吴夷昧元年

前542 己未 周景王三年 鲁襄公31年 秦景公35年 陈哀公27年蔡灵侯元年郑简公24年

宋平公34年 楚郏敖三年 齐景公六年 晋平公16年 燕简公三年 卫襄公二年

曹武公13年 杞文公元年 吴夷昧二年

前541 庚申 周景王四年 鲁昭公元年 秦景公36年 陈哀公28年 蔡灵侯二年 郑简公25年

宋平公35年 楚郏敖四年 齐景公七年 晋平公17年 燕简公四年 卫襄公三年

曹武公14年 杞文公元年 吴夷昧三年

前540 辛酉 周景王五年 鲁昭公二年 秦景公37年 陈哀公29年 蔡灵侯三年 郑简公26年

宋平公36年 楚灵王元年 齐景公八年 晋平公18年 燕简公五年 卫襄公四年

曹武公15年 杞文公元年 吴夷昧四年

前539 壬戌 周景王六年 鲁昭公三年 秦景公38年 陈哀公30年 蔡灵侯四年 郑简公27年

宋平公37年 楚灵王二年 齐景公九年 晋平公19年 燕简公六年 卫襄公五年

曹武公16年 杞文公11年 吴夷昧五年

前538 癸亥 周景王七年 鲁昭公四年 秦景公39年 陈哀公31年 蔡灵侯五年 郑简公28年

宋平公38年 楚灵王三年 齐景公十年 晋平公20年 燕简公七年 卫襄公六年

曹武公17年 杞文公12年 吴夷昧六年

前537 甲子 周景王八年 鲁昭公五年 秦景公40年 陈哀公32年 蔡灵侯六年 郑简公29年

宋平公39年 楚灵王四年 齐景公11年 晋平公21年 燕简公八年 卫襄公七年

曹武公18年 杞文公13年 吴夷昧七年

上一篇:汤溥

下一篇:赛义夫·赛尔得·沙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