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银

时间:2023-12-13 18:47:01编辑:小蔡

邱文银的个人简介

邱文银笔名秋雨,1958年元月出生,重庆市开县人,从事视角艺术近三十年,系苗重安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人物简介

文银 笔名秋雨,1958年元月出生,重庆市开县人,从事视角艺术近三十年,系苗重安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其美术代表作品有:《雪峰翠谷映天山》《西域山居图》摄影作品:

个人经历

摄影作品:

2002年《劲风》在第20届全国影展中获优秀奖; 2007年《霁翔》获第九届全国当代艺术摄影邀请展铜奖;

2008年《栖园》获第十届全国当代艺术摄影邀请展金奖,《山舞银蛇》在山东济南当代国际双年展中获国际齐鲁摄影奖,《乌鲁木齐冬》获新疆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金奖 。

美术作品: 2005年《雪峰翠谷映天山》入选新疆新丝绸之路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9年《乌鲁木齐行旅图》入选新疆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美术作品展; 2010年《西域山居》入选《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 2011年《水磨沟即景》入选新疆庆祝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1年7月在新疆乌鲁木齐美术馆举办邱文银山水画展; 2012年《山居图》获首届“华夏之星?中国书画人才海选"优秀奖;

2013年《天山深入出有人家》入选"大美天山"新疆中国画全国行作品展。 著作: 2007年出版《我眼中的乌鲁木齐》邱文银摄影作品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出版《邱文银山水画精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出版丹青天地?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邱文银山水画作品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个人作品

艺术成就和作品先后被《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企业报》《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乌鲁木齐晚报》及中国美术网、新疆电视台、天山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编著有画册《邱文银山水画集》《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邱文银》《丹青天地――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邱文银山水画作品集》《我眼中的乌鲁木齐》摄影作品集和报告文学集《西部之路》等。

朋友眼中的邱文银

――文银恩师苗重安: 巴蜀文化的滋养,灵气与悟性的凝蓄;军旅生涯的磨砺,冲刺与拼博的铸造;数十年摄影经历,永不懈怠的精神;将天山南北、戈壁沙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尽收眼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作品中惨淡经营,精心推敲、迁想妙得。这一切为他的美术创作铺垫了艺术升华的阶梯。2001年和他相识时,感他山水画从事时间不长,但底气较好。往往在谈画时,略加提示,即会发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近十几年来,他在新疆,在北京广泛虚心求教,“转益多师为吾师”潜心钻研,有时达到超负荷,超常人运转。一批批新作使人刮目相看,令人惊喜。此时此刻,在当前大环境中,我特别想给文银说几句的是:面对各种邪风浮气,要冷静、沉静下来,找自己薄弱环节,要补课,要补精神之“钙”。要向传统艺术理论、艺术手法,向生活的富矿,向其更深的层面去开掘,去积累,以赤子之心脚踏实地潜心治学。宁静致远,奋发进取。我期盼文银像天山脚下的白杨树充满活力、茁壮成长。像大漠中的胡杨,不畏风霜,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然挺立,在中华艺术之灵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邓维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近读邱文银山水之作,令人生出诸多感慨与感想……他的作品里,光与影、色与墨、形与神、矩悦从心,成竹在胸。其青绿山水,似有神助,无论盈尺,无论巨幅,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在同龄之群体,他凸显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山水画的执着。

――王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副院长):文银兄在其生活与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西域边陲把艺术的理想与探索深深扎根于此,创造出了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浑厚灵秀的独特绘画面貌。从一定意义上讲,他的天山山水画填补了、或是直接增强了、甚至是影响和代表了当代新疆中国山水画的新面貌。生活在新疆、走遍新疆、以新疆作为自己第二故乡和创作源泉的艺术家是比较多的,这与西部边疆的地域风情蕴藏了大量的创作灵感与素材有着直接关联。但是真正以山川地貌作为表现对象,以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与坚韧来表现天山雪原、激流草甸的人恐怕只有文银兄一人。

――岳黔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他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有雄秀之美感,有理想之画境,有个人之风貌。他努力将新疆山水的博大、苍凉、神奇,与巴蜀山水的高大、烟云、秀润相结合。把四川人的聪慧、灵气与新疆人的率真、大气相结合。把对家乡四川山水的理解与对第二故乡新疆的大地的感悟相结合。把摄影家在自然中追求完美的表现方式,与画家在创作中追求作品完美表现方式相结合,并努力寻找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与丝路文化的融合点。

上一篇:饶广远

下一篇:苏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