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渭滨的个人简介
潘渭滨(1914.6.――至今)1914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著名国画家,教育家,海派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学写意花鸟画,受教于潘天寿等人。后取法于石涛、八大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浙江文史馆馆员,吴昌硕纪念馆名誉馆长等职。画作曾作为国礼,赠予外国首脑。个人介绍
老画家潘渭滨先生自幼喜画,亲得潘天寿、诸闻韵两先生指授,而与诸乐三先生过从更密,切磋画艺,评论名迹,谊在师友之间。于乡先辈吴昌硕先生更深倾企,寝馈其中,数十年如一日,画遂大进。每展纸落笔,于游行自在中,别见映带飞动之势,VV乎登缶卢之堂矣。七十年后,画名更著,至有“江南一枝梅”之誉,四方丐画者踵相接焉。十年来,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曾多次组织馆员到雁荡、福州、厦门、海南、深圳等地访问采风,先生无不参与,且广结墨缘以归。
先生为人平易淳厚,蔼然仁者,平日奖掖后进,有誉无否,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扶助伤残,赈济灾民。1988年儿童节,先生不顾年迈,在家乡县政府门前烈日下为儿童挥毫义卖,两小时得款全部捐助当地幼儿园。然遇人挟势以求画者,则迁延累月,卒不与之。而于所契者,辄不恤体力,欣然命笔。其和而介,大率如此。
生平喜游历,国内名山大川,无不有先生之足迹。曾二上黄山,十登泰山。八十岁犹一人入川,上峨眉,登金顶,淹留山匝月,为报国、万寿诸寺作书画。八十一岁又孑然一身上五台山,居山西半月,遍观云岗石窟。意犹未尽,更乘兴驰骋内蒙古草原,直抵中蒙交界点二连王旗而归。前后历时卅余日,了无倦容,亦云壮矣!一耄耋之年,行万里路,古今中外之画家,如先生者,能有几耶?壮游归来,画风又变,刊落浮华,堂庑益大。辛稼轩词云:“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真不啻为先生近年画道焉。
先生平日极少画山水,偶然戏作,亦笔意挺劲,韵致超逸,正如辛词云:“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书画同源,理无二致,先生学画过程,亦即学书过程,以作画之理写字,虽未遍临晋唐名帖,而质朴天真之趣跃然纸上。更喜为人作擘窠大字,其气势之雄,直逼摩崖刻石,亦足令观者震慑。
1991年4月,山东美术出版社曾为先生出版《潘渭滨画集》,时隔五年,今由山东齐白石艺术馆馆长房世柱先生,独立出资,为先生出此大型画集,以资中外艺术交友,其热心于精神文明建设,令人心仪!
潘渭滨年表
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孝丰,幼时酷爱绘画,随潘芝畦(吴昌硕老师)老先生学画梅。
1922年七岁时拜国画大师潘天寿学画,先生深得大师赞许,在大师着意辅导下,始识图画线条的特点和用墨着色的技巧,为先生日后之名打下了基础
193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
1934年加入“白社”。[注]:“白社”国画研究会着眼于学术,是潘天寿先生倡导的,1932年成立时成员 诸闻韵、潘天寿、吴之、张书纭⒄耪耦旃参逦唬直鹞虾C雷ā⒐⒑贾菀兆ā⒅醒氪笱б帐跸导靶禄兆ǖ慕淌Γ1937年抗战爆发结束活动。他们努力继承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主张以“扬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各人修养都不错,又十分注意独创性,创自己的风格。
1938年“淞沪抗战”暴发,始投笔从戎,考入军校。
抗战胜利后,因不满国民党官场的腐败,无心仕途,遂辞官归隐,避居安吉老家,潜心作画。
1953年至浙江省交通厅任职,其后主持了时为国内第一座多孔大跨径石拱桥建德白沙大桥的修建,并郭沫若为桥题名。
1960年代,受其启蒙恩师潘天寿之邀,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客座教授
1970年代,因十年动乱再次避居安吉老家,与好友诸乐三互相切磋画艺其画愈臻化境
1980年代其创作热情高涨,精品屡出:
1984年出版由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词的《潘渭滨画集》
1986年受邀,与许麟庐一起参加中国圆明园首届著名书画家联谊座谈会进行艺术交流。并合作书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988年潘渭滨和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在深圳共同交流画梅心得。
1993年应时任解放军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之邀,为济南军区“八一”大礼堂作巨幅国画《铁骨丹心》。
1997年应邀赴美国旧金山举办画展,被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江南一枝梅―潘渭滨艺术大师”的称号
1999年参加全国文史研究馆书画精品展,
2001年出席浙江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2003年参加浙江省文史馆建馆五十周年
2004年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邀请,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大型个人画展。
2007年被中央文史馆吸收为馆员。成为浙江省首批中央文史馆馆员。
应济南军区范长龙司令员之邀,为济南军区作24平米巨作《盛世春华》。
历年作品
1982年《晴雪》
1977年《菊蟹》
1980年《红梅双石》
1980年《常春树下代代红》
1980年《只钓鲈鱼不钓名》
1980年《满园春色》
1981年《雁荡合掌》
1982年《赏菊》
1982年《寒香扑鼻春来早》
1983年《鹤寿》
1983年《映日荷花别样红》
1983年《寒香》
1983年《八哥梅》
1984年《花开时节笑青娥》
1984年《水仙》
1985年《老龙呼出夜明珠》
1985年《含笑唤群芳》
1986年《老石坎水库》
1987年《芭蕉菊花》
1988年《冬朦异翠》
1988年《门与白云齐》
1988年《雪梅》
1988年《荷》
1989年《一枝梅》
1989年《瓶墨梅》
1990年《墨荷》
1990年《新篁》
1990年《红梅》
1990年《喜庆》
1991年《胸底无私天地大》
1991年《岁寒图》
1991年《老龙擎出夜明珠》
1991年《寒香》
1992年《清溪倒影映山红》
1992年《江南早春》
1993年《春眠》
1993年《春》
1993年《夏》
1993年《秋》
1993年《冬》
1994年《清香》
1995年《轻舟已过万重山》
1995年《秋菊》
1995年《幽谷神仙》
1996年《藤花系的好风光》
1996年《清气》
1996年《乾坤》
1996年《铁骨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