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复

时间:2023-12-11 14:27:35编辑:小蔡

屈复的个人简介

屈复(1668~1745)清代诗人。初名北雄,后改复,字见心,号晦翁,晚号逋翁、金粟老人,世称“关西夫子”。蒲城(今属陕西)县罕井镇人,后迁县城北关。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不久出游晋、豫、苏、浙各地,又历经闽、粤等处,并四至京师。乾隆元年(1736)曾被举博学鸿词科,不肯应试。72岁时尚在北京蒲城会馆撰书,终生未归故乡。 著有《弱水集》等。

人物生平

世食明粟
屈复引的先世为蒲城望族,虽然家族中无大的通显者,但却也是书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他的高祖名模,为邑庠生。祖父屈瑛为明礼部儒官,父亲必旦字祥门,号俭巷,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性好读书穷理,文章品行有名于乡里,二十五岁即逢甲申世变,崇祯帝吊死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心灰意冷中隐居乡间,布衣终生。他的叔父屈谐吉,在吴三桂围蒲城时当面叱骂吴为“千古罪人”,城破被吴军所杀。
弃仕远游
屈复幼有殊禀,八岁入设在县城北寺(崇寿寺)的私塾,跟从单肃(子敬)学习,学业优异,言谈惊人,同里贡士王诜喜其才华,将其长女许屈复为妻,长女暴卒,王诜复以次女续配。19岁时参加县童子试取得第一名后,便放弃功名,闲游于终南、太华、泾渭之间。富平著名学者李因笃赞日:“三秦之秀,全在于此”。
康熙三十一年(1692)父亲必旦于七月十三日病殁。荒年家贫竟无力安葬,直到第二年才免强葬于城南紫荆原上。康熙三十三年(1694)屈复离家,时年二十七岁,春季东出潼关,东向洛阳,途中与孙云霞秀才及高僧醉雪相遇,谈诗投契。不久又遇新安进士吕履恒,共同组织诗社,吟诗抒怀,甚为惬意。到洛阳后又人开封,寻访信陵君、虞卿及夷门古迹。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洛阳进京,寓居一载,从不进见官府一人。次年,又云游于齐鲁河济之间。历朝旧址遗事,游咏殆遍。在此期间,承蒙郯城知县刘三异挚诚款留,遂设馆于贡士张偕六家,从此,郯城即为他第二故乡。康熙三十八年(1699),屈复应吕履恒之约,秋天由郯城出发,赴山西宁乡。冬由山西南下,首次游历江南,至扬州、金陵、苏杭等地。
定居郯城
康熙四十一年(1702)屈复在郯城得知发妻王氏病故家乡,甚为悲凄。随后娶当地何氏为继室,定居郯城。时县令杨清正清廉正直,在杨任期内,豪强敛迹,但却被人诬告而革职,继任的知县荆文康,昏庸卑鄙,受贿贪污。屈复因不肯谒见,被找岔子,借词诬陷,罚三十金修城。屈复不屈服于强暴,不惜破产与之争斗。交讼两年,花费千金,而贪令荆文康反而擢升为吏部侍郎。
康熙五十五年(1716),屈复在济南听到枞阳一贫苦妇女姚氏反抗少爷公子暴行自缢而死的事,愤然作《枞阳姚烈妇》五言长诗,共三百九十一句。
坚不应征
康熙五十七年(1718)春,司寇巢寄斋(可托),阁学赵晓亭,司业塞芝园,观察岳蕉园,司监马援畴等,联名邀请屈复赴京。屈复二次进京,声望很盛,前述诸人与在京诗人岳安、唐岱等,共推屈复主持诗社,从其学者甚多。屈寓居京城,与友人互约不送迎,不作寒暄语,一意谈诗。屈复论诗,与赋、比、兴之外,专以寄托为主,形成与清初诗坛上盛行的“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相抗衡的“寄托说”和寄托派。住京期间,清宗室怡贤亲王曾让巢可托给他推荐博学端人,作为顾问。巢可托三次推荐屈复,并以年资千金为酬。屈复每次都婉言谢绝,并作《贞女吟》,以表心志。
l729年春,六十二岁的屈复,返回山东郯城。他原想以两年时间,整理自己的旧作。不料郯城遭遇水灾,屋宇被冲湮,所著书稿被水浸冲后,损失颇大,整理之念遂灭。
雍正八年(1730)秋,六十三岁的屈复应京中友人及门人之请,三次入京。这时他的声望益重,谈诗者多奉为宗工。这年徐骏因所作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又在奏章中写“陛下”为“狴下”,被杀头,诵徐诗者也被处死。文字狱之严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屈复忍受不了这样的文网悲剧的连续发生,作《北风行》,强烈批判文字狱之祸。l735年,雍正帝死,乾隆即位,屈复已六十九岁高龄。刑部右侍郎杨起曾,虽不认识屈复,但因久闻大名而仰慕其学问品德,特上疏推荐他应“博学鸿词”。屈复借口年老多病,坚不应征,也不面谢杨公,特作《感遇诗》三十首。
晚年著学
屈复七十一岁,著成《楚辞新注》八卷,以新意疏解屈原辞赋,为《楚辞》研究作出贡献。翌年又著《玉溪生诗意》八卷,对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了解说,显示了他独到的见解。这一年怡贤亲王第三次聘屈复。屈复第三次辞却千金聘费,作《已未二月朱邸屡见招辞后示门人之作》,又一次表白了他志节的纯真和安贫乐道的决心。他把自己的诗作收拾在一起共二千二百一十七首,编成《弱水集》,以“弱水”名,有其深刻的含义。《禹贡》有“弱水既西”的记载。唐代文学家柳子厚说得很清楚。他说:“西海之山有水焉,散涣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篓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名日弱。既西者,导之西流也。”屈复以弱水命其堂,以弱水命其诗集,取意为虽无力载舟反清,但也不同于其它河水东流人海,要反其道而西流。隐晦曲折地表达了他反清复明的思想,暗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乾隆六年(1741)同里秀才贺克璋(阁然)读到《弱水集》后,感慨地说:“是集不传,关中岂无人矣!”遂慨然筹金刻印,马授畴、陈长镇为之评注并作序。
养子送终
乾隆七年(1742)秋,屈复已七十五岁,年事已高,但仍决心南游。他离京至郯城,邑令王兴若及张谐六之孙子谋、曾孙克约等,殷勤款留。次年第三次南下江南。到扬州,友人刘藻(苏村)、高士钥(景莱)等,阅读过他所著《唐诗成法》及《玉溪生诗意》,赞为“此后学之规范也”。于是筹资刻印。五月后渡江至苏州。七月初,后嗣曾孙来泰由陕西到苏州迎接曾祖回蒲。屈复终生无子,1737年他居京时,宗族决定以曾孙屈来泰为其嗣,他闻之欣喜不尽,这次来泰来苏州接他,自然他喜不自胜,特作《喜来泰到苏州》十二首。不意屈复痰疾发作,只得在友人贺君召(吴村)家天宝观来鹤轩调养,半年后始愈,由来泰扶持至苏州,住三祝寓斋,作《百砚铭》。这是诗人最后的遗著,其文借石铭志,以物喻人,表示其民族气节终生不渝。
1745年春,他决意归关中故里,先绕道郯城,与亲友告别。谁知他旧疾遽发不能行,五月二十一日卒于郯城,来泰扶柩归葬陕西蒲城父茔,终年七十八岁。

文学成就

屈复熟悉历代兴亡史实,自负有经世才略,曾说:“随行一卷惟黄石,烂在腹中三十年。”(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屈复诗的风格浑劲朴真,悲凉郁勃,现存五七言近体和古体2200多首。内容大多咏史记事,旅游酬答,在不少作品里表现了他的故国兴亡感慨。如《过流曲川》记述顺治六年(1649)吴三桂屠杀他家乡义兵十多万人的史事:“井底蛙声竟何在?十万游魂哭夜月。满地闲花新落愁,至今河汉皆东流。”诗中对被害民众表示悼念,对起义士兵作了赞颂。《六十生辰》中说:“石转志莫移,电流空自讼。永怀劬劳思,此日能无痛?”显示他的志节和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其他如《送故乡亲友下第旋里》 7首、《送陈宗五旋里》10首等诗也都写了不忘恢复的抱负和有家难归的心境。
著作有《弱水集》22卷,《楚辞新注》8卷,《杜工部诗评》18卷,《唐诗成法》8卷,《玉溪生诗意》(又名《李义山诗笺注》)8卷,皆乾隆刊本,后曾被列为禁书。《玉溪生诗意》有扬州艺古堂刊本,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文人评价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第一版中,选录了屈复八首诗词,书中说:“晦翁以布衣邀游公侯间,诗虽未纯,每露奇气,惟过于自矜许,好为大言,而一二标榜之人,至欲以一晦翁抹到古今诗家,于是学者毛举疵瘢而苛责之,晦翁无完肤矣……”
清末,任陕西藩司的樊增祥,在1904年为大画家徐璋所绘《屈复秋风罢钓图》题词,高度评价了屈复的诗歌创作。其诗曰:江南塞北屡经过,惭愧诸王致礼罗。已叹甲申逢国难,何心已未占词科。屏风赋就归装急,野史亭荒夕阳多。袁沈同时轻薄甚,岂知万古有江河。

代表诗作

【偶然作】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贞女吟】
女萝虽小草,不愿附松柏。平原赠千斤,仲连笑一掷。
妾身非仲连,妾心亦非石。修竹倚天寒,织锦秉刀尺。
餐英饮甘露,聊度风雨夕。细微鸿鹄志,愿终此清白。
感君风云意,千金非所惜。荔枝生东粤,橘柚生南国。
荔枝不知西,橘柚不知北。物性固莫移,谢君邱山力。

上一篇:彭玉麟(政治家)

下一篇: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