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飞行员)

时间:2023-12-11 10:10:58编辑:小蔡

宋义(飞行员)的个人简介

1960年2月出生,1977年9月招飞入伍,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大队长,飞行训练团参谋长、副团长,试飞大队大队长,特级飞行员。

人物生平

自担任试飞大队大队长以来,宋义把陆航试飞工作当作毕生追求,时刻牢记使命,积极开拓创新,勇于战胜艰难,先后圆满完成了14种新型直升机的首飞和科研试飞,成功处置41起重大空中特情,为军队直升机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是我军武装直升机试飞第一人、我国驾驶直升机飞出世界最难特技――“筋斗横滚”动作第一人、我军直升机特技飞行动作被编入世界教学录像片第一人。

他曾执行过多次重大急险重任务,安全飞行3500多小时,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试飞安全先进个人”,2008年2月被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荣誉勋章。

生平事迹及评价

飞翔,飞翔!――追寻事业的崇高

32年前,17岁的农家子弟宋义,幸运地应征入伍,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飞行员。5年后,这位有着过硬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的年轻飞行员受到了注目。年仅23岁的他,破格升任直升机机长和飞行教员,成为当时我国空军最年轻的机长

从此,不断地飞翔蓝天,在浩渺的天空,用勇气书写中国军人的忠诚,成为宋义毕生的追求

1984年4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和平年代出生、和平年代当兵的宋义经受了战争的考验与洗礼。在海拔超过1900米的云南边境线上,他一次次地驾着战机穿越,向前线运送战备物资80多吨,运回伤员290多人,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过人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一连串荣耀。"

1991年,宋义调入陆军航空兵某直升机飞行员训练团。在随后的10年里,他先后担任过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参谋长、副团长。无论哪个岗位,宋义都始终定位自己是一个“兵”――个一次次从新起点出发,冲入云雷,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的兵。

2000年9月,陆航试飞大队成立,宋义奉命专门担任我军直升机各项科研试飞和各种新机型的定型试飞任务,成为中国陆航兵种现代化的拓荒者――第一代陆航直升机试飞员、第一任试飞大队大队长。时年,宋义40岁。

和飞行员相比,试飞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职业,每一个极限参数都是勇气的交付与死神的会面,飞得更高、更远、更快,用数据打造和证明军人的刚度和韧度。宋义明白,任何试飞机型,都凝聚着一代甚至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也意味着国家数以千万计的投入,连接着中国国防军事的最前沿。他感受到肩上的重担。

宋义选择了“科学、细致、理性、勇敢”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科学与细致、理性和勇敢,恰恰是一个优秀试飞员综合素质的完美体现,而过硬的技术、深厚的理论、严格的训练就是支撑的基础。他开始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理论,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航空科技知识,即便出差,也不忘搜集各种航空技术书籍。

试飞大队年轻飞行员多,缺乏试飞经验,他加大训练难度。精心编排好每一个动作,把深奥的理论、复杂的技术,分解成一个个程式化细节,有时为了一个动作,废寝忘食好几个月。飞行员训练时间不足,宋义坚持增加特情处置,让年轻的队员认识到,训练增加风险,有危险才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为培养第一代试飞员,他身先士卒不畏风险。每次新机首飞,风险性较大的科研试飞,他都冲在第一线。

就这样,他用勤奋、钻研、勇气,为我国陆航兵种现代化不断开疆拓土,奠定基石。在试飞大队的9年里,宋义积累各种训练技术资料50多本,写下200多万字专业读书笔记,先后在《直升机》、 《中国航空》等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带领试飞人员编写了通导资料、《飞行手册》、《驾驶手册》等技术资料。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在总部修订的全军第一代陆航部队试飞训练大纲里,增添了特情科目,且训练难度和训练时间规划,都远远超过了部队。大纲颁布实施后,被誉为试飞员生命的“保险锁”。陆航系统更是将其视为陆航兵种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也是在宋义的精心培养下,陆航系统拥有了第一支优秀试飞团队。

“2007年3月,在异国他乡的阿根廷,试飞队员用实力证明了中国年轻的陆航试飞员的特质。3名试飞员受命担任直升机飞行培训、表演及评估,在带阿方飞行员飞行时,由于直升机尾桨拉杆脱落,造成尾桨操纵失效重大特情。危急时刻,3名机组人员沉着冷静,凭借娴熟的技能三次复飞后安全落地。阿军方对我试飞员成功处置给予了高度评价,宋义年轻的队员为中国国产直升机走出国门,迈出了关键一步。

超越,超越!――挑战人生的顽强

每一名走进陆航试飞员队伍的都清楚,试飞就是挑战飞机性能极限。任何一架新机型的诞生,都必须经历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关口。

超越,超越,检验飞机性能指标,摸清极限状态,也考量一名军人价值观和生死观,挑战生命和人生的极限。

宋义不断更新着人生的标杆。把每一次试飞、每一项训练,都看成战场,探寻直升机性能,不断在战场上重塑新我。

他是全大队飞的最多的人,一年飞300天,最长的一天里连续飞9小时;他一周六天都待在部队;他没有任何休闲爱好,也很少休息,以致年轻队员不解:大队长怎么不爱交朋结友?宋义告诉他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不能有丝毫分心。”

夏天,直升机里温度高达50多度,飞上去三四分钟就汗透衣襟,宋义却从早上一直飞到晚上;冬天,高寒试飞,过度的疲劳和寒冷,令他连走下机舱都十分困难……-

试飞员要能上天,还要能落地。他积极运用自己的实践积累,参与直升机设计、研制,先后有30多项建议被研究所和制造企业采纳。*

5. 12汶川大地震,部分震区地处高原,某种机型的某些高原性能没有试飞过,执行救灾任务的机组没有把握。宋义及时向工厂提出该型机放开试飞的建议,得到批准后带领着试飞员加班加点试飞成功,并及时把飞行参数反馈给救灾部队,为该型飞机高原安全飞行,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次小小事故苗头,一点点隐患,宋义都会铭记在胸。有一次,某种型号武装直升机试飞中发生了特情,宋义指挥紧急处置后,发现飞机尾喷管仅有一端与发动机相连,如果再延迟几个来回,机体很可能分解。当晚,他彻夜未眠。是试飞操作不当?还是研究所设计的问题?抑或是工厂安装有误?各种可能都在他脑海中反复。如果问题不解决,该机装备到部队,将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于是,他翻开一摞摞飞机设计手册、安装手册、飞行员手册,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分析,最终判定尾部喷管固定设计有缺陷。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召集试飞员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讨论改进方案。当宋义把方案递交到研究所时,设计师们正在对事故原因争论不休。看到方案中不仅有分析还有改进建议,大家都由衷赞叹。一名设计师感叹: “你不仅飞行技术高超,连设计功底也这么深厚,不是设计师,胜似设计师啊。”

我国陆航兵种是一支刚成立的部队,由于缺乏直升机试飞员专业培训机构,直升机特技一直是军内空白。为提高陆航直升机高新工程项目试验飞行质量,2003年8月,宋义远赴南非参加国际试飞领域顶级培训。其受训科目均为高、难、险特技动作,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超高难度动作――直升机筋斗、横滚。当时,国际上能完成这个科目的飞行员屈指可数,各国因训练该动作,发生机毁人亡事件屡见不鲜。我国尚无一人能完成。宋义决心攻克这个高风险难关。他认真研究,勤学苦练,把别人喝咖啡、领略非洲风光时间都用来学习特技,最终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填补了空白,成为国内第一个能驾驶直升机做筋斗、横滚的试飞员。宋义优异的表现也受到了学校关注,校方把他的特技飞行拍成教学片,作为世界各国学员学习辅导的范本。

飞出新机型的极限性能,是试飞工作的基本职责。极限飞行却随时可能出现故障,试飞员面对的生死考验,却能够为飞机设计定型提供准确依据。按宋义话说,“飞出故障就是贡献。”2007年1月,白雪皑皑的哈尔滨,零下十几度。宋义带机组执行高寒试飞任务,验证飞机载荷和发动在高寒零下35度的工作状态。恶劣的天气,一类风险的任务,对飞机是考验,对试飞员更是挑战。宋义开始试飞,驾驶仓内没有加温防护,很快就冻成冰窟。他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直到手脚麻木失去知觉。当飞机飞到极限时,人的忍耐力也接近了极限。为验证宜升机高寒下结构强度,飞机要从高空向下俯冲,以达到规定的极限速度。宋义从1500米高度俯冲,空气与直升机磨擦声呼啸掠过,随着速度一公里一公里提高,直升机的强度极限一点点迫近,磨擦声像铁皮撕裂一样的撕心裂肺刺耳。宋义专注地控制着随时可能失去控制的飞机,感觉心跳在不断加速。很快机身出现摇摆,操纵非常困难,当飞机速度达到极限的那一刻,他及时果断退出俯冲。宋义再一次创造了新纪录――该机型高寒飞行极限。当他驾机平稳着陆后,机械师拉开舱门,过度的疲劳和寒冷已让宋义连下机都很困难,机械师不得不把他抱出了机舱。

该新型武装直升机是国家投入了数亿巨资研制开发,宋义说,就是拿着脑袋,也要把它飞成战鹰,决不能轻松飞个“和平鸽”回来。他一连飞出了该机型的6个第一――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仰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

在宋义高标准、高质量、创一流理念带动下,试飞大队创下了一天试飞l3个任务单、连续试飞7个小时,一个月内完成武器系统定型试飞、100%命中无人靶机等艰巨任务,填补了我国武装直升机领域的多项空白。

正是依据试飞大队试飞禁区的数据,设计人员一步步完善某新型武装直升机,使其多项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迫降,迫降!――笑傲死神的胆识

试飞员每天挑战极限、挑战未知,必然也时时面对死神的挑战。宋义9年的试飞生涯里,曾无数次与死神交手。他先后遭遇41次空中险情,其中5次是重大险情。但凭着过人的胆识,他最终扼住了死神喉咙,成功驾机返回,避免了国家数亿元的财产损失。

2003年4月,宋义对某新型武装直升机进行试验,当进行到最后一步――测试发动机极限条件下工作数据时,宋义的耳机里响起指挥员急促的指令:“紧急关车、紧急关车,快,发动机起火啦!”原来,极限下飞行使发动机温度升高,油液接近燃点,机尾喷管正在冒出滚滚浓烟。飞机旋翼高速运转风力,更助长了尾喷管里的火势。几乎就在瞬间,浓烟笼罩了整个机舱。宋义感觉呼吸困难,他知道火势很快蔓延机体,油箱中还有大量的余油,飞机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耳机里不断传来地面人员的高喊“快跳机!快跳机!”此时,舱门的把手离宋义触手可及。轻轻一拉,他就能跳离险境。但是宋义迟迟不动。他很清楚,一旦逃离,科研样机上数以千万计的试飞宝贵科研数据,都将前功尽弃,而那些数据是成千上万科研专家多年的心血啊。“无论多危险,也要保全这架科研样机!”宋义抱定了信念。在浓烟密布视力无法看清的情况下,他凭着对座舱的环境的熟悉,依次准确启动一个个火情处置按钮,灭火剂喷涌而出,火势很快被扑灭了,飞机在爆炸的临界点被驯服。

当宋义驾机着陆后,地面人员都替他捏了把汗。

2006年1 1月,宋义带领试飞员执行某新型直升机试飞任务。飞机刚离开地面正要做悬停检查时,机身就剧烈摇摆起来。他试图控制操纵,没有见效,他又试图控制飞机姿态,还是不行。飞机摇摆幅度越来越大,而每次摇摆旋翼都随时可能触地,导致机毁人亡。此时的直升机开始下俯,翼尖离地面已经很近很近了。宋义判断,可能是自动驾驶仪极性接反,在飞机再次向左倾斜时,他顺势向右压杆,等飞机处于水平的一霎那,迅速把总距放到了最低。只见飞机从3米多高空中垂直落地,仅用06秒平稳落地面。生死时速的0.6秒,拯救了试飞员的生命,保住了直升机的安全。当地面人员走近时都惊呆了,现场令人震撼,飞机的机尾梁受重力的惯性而折断,尾桨打落在地,宋义却平静地走出了机舱。按照平常经验,这样的操纵杆机械故障,直升机必然会倒栽地面,试飞员绝无生还的可能。

提起当年情景,中航集团的一位领导称:“太可怕了,要不是宋义惊天一搏,摔掉的将不仅是两名优秀飞行员,这款新型直升机研制,将滞后8年至10年……”

2007年7月12日,宋义以过人的胆识再次挽救了两位战友。当日试飞员张志强和张云磊进行极限旋翼载荷测试试飞。宋义担任指挥员。该机许多部件处于实验试飞阶段,极限测试有一定的风险。起初一切顺利,当机组人员准备返回机场时,机身剧烈抖动起来。仪表读数也变得难于判断,两名试飞员焦急的声音传到地面指挥耳中。“机体抖动剧烈!驾驶杆无法操纵。”“主减滑油温度警告灯亮!”“尾减温度警告灯亮!”“右液面低警告灯亮!”“助力器卡滞警告灯亮!”“右液压系统压力警告灯亮!”接二连三的险情报告令所有人心都提了起来……宋义判断,很可能是一起重大机械故障。但此时,是要求直升机继续返航,还是就近着陆呢?如果返航,直升机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保障,试飞员如有伤情也可以及时救护。但是返航途中,出现更严重的险情怎么办?选择就近着陆,则可能因野外降落点不平整引起飞机侧翻,同样危及试飞员生命。

决策迫在眉睫。经过快速权衡后,宋义拿起话筒:“紧急迫降!紧急迫降!”在宋义指挥下,机组成员最终成功追降在一处稻田里。事后经专家组分析,这是一起国内外直升机试飞史上罕见的特情:油管断裂,液压油漏光,尾传动系统破坏严重,哪怕再迟疑几秒,飞机就可能在空中解体。专家认定:宋义果断的决策不仅挽救了战友,也保护了国家的巨额财产,创造了航空科研试飞史上的奇迹!

上一篇:苏晨(作家)

下一篇:唐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