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

时间:2023-12-10 05:05:26编辑:小蔡

秦蕴珊的个人简介

秦蕴珊,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绘了中国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

秦蕴珊 - 简介

秦蕴珊,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绘了中国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提出了这两类不同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带。研究了深海大洋区的陆源风成沉积物,提出中国陆架自末次冰期以来环境演变的四个阶段。近年来开展海底灾害地质的调查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蕴珊 - 求学历程

1933年6月1日,秦蕴珊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52年春天,即将中学毕业的秦蕴珊正在与同学们谈论着报考大学的志向。有的同学想考医学院,有的同学想报工学院,当同学们问及秦蕴珊时,他却出乎大家预料地说:“我想考地质学院。”同学们哗然:“为什么?”秦蕴珊却兴奋地说:“祖国地大物博,我哪儿也没去过,考地质专业,中国各地名山大川都可以到处走走、到处看看。”同学们恍然大悟。但对从事地质工作的艰苦与危险,当时恐怕谁也没有去细想。1933年9月,秦蕴珊跨入北京地质学院校门。

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共同组合而成的,因为新校舍没有落成,所以地质学院设在北京大学的旧理学院内。在秦蕴珊读大学二年级时,校舍才搬迁到新落成的北京地质学院。

在大学的四年,秦蕴珊孜孜以求、刻苦读书,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地质理想。可是,学地质并不轻松、安逸,三个月青海省柴达木的地质实习,着实让秦蕴珊尝到了搞地质的艰辛。由于柴达木地处沙漠,水贵如油。三个月里,秦蕴珊他们都没有洗过脸。然而,为祖国找石油、找矿藏的强烈责任感,使秦蕴珊他们面对这些艰苦全然不顾。

每当谈起大学时代,秦蕴珊总有许多许多的感想,他常常感慨地说:“大学时期,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记得我的老师袁复礼老先生就启发从宏观上去把握问题,放开视野、开阔思路,不要过分追究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至今使我受益匪浅。”是的,秦蕴珊在大学期间不仅系统掌握了地质科学知识,而且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书本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老师的优秀品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准确思路等等,这一切对秦蕴珊以后的处世人生、理想信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学业勤奋、思想进步,1956年1月,秦蕴珊经陈丽蓉(秦蕴珊的妻子)等两位女同学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就要毕业,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提前毕业了,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正在等待留学前苏联或组织分配。秦蕴珊等待着留学前苏联,可是由于所谓的“政治问题”,他的这一志愿未能实现。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秦蕴珊认为西藏最艰苦,所以就和几个同学说,去西藏吧。就这样又准备去西藏。可后来分配,组织上却决定秦蕴珊和其他两个同学去青岛。

1956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同年9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

秦蕴珊 - 26岁的课题组组长

1956年,当23岁的秦蕴珊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地质工程师。然而9月6日,他被分到青岛,成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第一代海洋地质研究人员。从此,便与大海结下一世情缘。 当时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中文资料都没有,只有俄文资料。此外,海洋研究所还请了位苏联海洋学研究者来给他们进行指导。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建立了简陋的实验室与资料库。 无数次与大海打交道的秦蕴珊,对自己第一次出海经历记忆犹新:「1956年12月,海洋所租了一条旧渔船,载著刚分配来的20多名大学生,到海上体验生活。小船颠簸得天旋地转,人闷在船舱里。那滋味只有经过大风浪的人才能体会到。船靠码头,人上岸后还直摇晃。」 第一次下海,大海让秦蕴珊吃了点小苦头,但不久,它就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并赠给这个勤奋小伙子无数收获的喜悦。

秦蕴珊 - 海洋情缘

1956年9月6日,秦蕴珊作为新中国北京地质学院的首批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来青岛的第一天,秦蕴珊思想就从原来游山玩水的幻想,开始转入比较实际的阶段了。一辆马车将秦蕴珊等三个大学生送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此,秦蕴珊的专业由陆地地质转向海洋地质。

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兴奋是固然的,可让秦蕴珊终生难忘的却是他的第一次出海经历。1956年12月,海洋研究所租了一条渔船,载着刚刚分配来的二十多名大学生到海上锻炼,体验生活。船从青岛开往石岛,秦蕴珊他们全都睡在鱼舱里,那股呛人的腥味使秦蕴珊至今都记忆犹新,再加上风大浪急,小船颠簸,没多久,他们就晕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由此,秦蕴珊也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今后的海洋工作将是非常艰苦的。

当时,中国的海洋科学刚刚起步,秦蕴珊与海洋地质也是初次接触,没有实验室,没有前人资料。他们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整天看书,似乎不知从何入手,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海洋事业,秦蕴珊他们迎着困难,奋力向前。他们一边看书学习,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着手筹建实验室。以后又请来前苏联专家帮助,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建起了海洋地质实验室,为中国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起步打下基础,也填补了中国这一学科的空白。

1958年开始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习惯称:中国海洋普查),是中国第一次海洋综合调查,年仅26岁的秦蕴珊崭露头角,担任了海洋地质课题组的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从南到北,足迹踏遍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北部湾。他发表了许多论文、专着,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也为中国海洋地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62年里,有几天,秦蕴珊总是坐在青岛市博物馆大庙的屋檐底下写着他的第一篇论文。有几位帮他画图。就是这第一篇论文,不仅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了,在国外也很有影响,时至今日某些观点还在被引用。

同年,秦蕴珊的同窗、未婚妻陈丽蓉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地质系获得副博士学位后,来到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62年12月1日,秦蕴珊与陈丽蓉在北京举行了结婚仪式。从此,他们夫妇俩便携手奋战在海洋地质战线。共同的事业,他们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的生活,他们和谐地分工与协作。目前,他们夫妇是海洋研究所少有的双博士生导师。近四十年来,秦蕴珊、陈丽蓉夫妇在事业上都取得很大收获,陈丽蓉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也将她列入《世界名人录》。秦蕴珊的学术成就则更是一步一层楼。

秦蕴珊 - 职业成就

开拓海洋沉积学研究新领域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秦蕴珊在中国最早推出和建立了陆架的沉积模式,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特别强调了时代上的控制,并以此为根据,划分出了两个形成时代不同和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内陆架沉积与外陆架沉积,他用大量的实测资料编绘了中国第一张完整的陆架沉积类型图,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美国学者哈里森在1977年对秦蕴珊的工作做了长篇的评论,指出:“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秦蕴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特别批驳了新野弘和艾默里的报告中所作的分析,与他们不同,秦强调大陆架近岸地区和远岸地区沉积物形成的不同时期……”。80年代,一些美国著名的海洋学家,如米里曼等都对秦蕴珊的陆架沉积模式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1995年,秦蕴珊访问台湾时,台湾成功大学一位教授介绍说,秦蕴珊等人合着的《东海地质》一书,是该校研究生指定的参考书,也是唯一的一本祖国大陆出版的海洋方面的参考书。

秦蕴珊还率先对特殊单元――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火山沉积进行了研究。80年代,这些成果先后在《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上发表,首次阐述了他和同事们的这些研究成果。

秦蕴珊特别重视海洋沉积海上调查技术的建立,他亲自参加海上调查累计有二十多个航次,几乎跑遍了除台湾海峡以外的全部大陆架海域。他是最熟悉中国陆架区海底沉积分布状况的科学家之一,为建立中国完整的海洋地质与沉积学的海上调查技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早在国内开展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扩散研究

早在60年代,秦蕴珊就对渤海的悬浮体沉积和黄河入海的物质通量做了研究;在80年代,又对其他海域的细颗粒物质做了研究。他证明,现代河流入海物质对陆架的扩散范围,特别是强影响区完全限制在有限的地貌单元内,黄河入海物质最大也只能到达山东半岛的石岛外海海域而不会大量外溢。他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论证了韩国西岸浅海软泥沉积的来源与现代黄河无关,而是再搬运再沉积的结果。1989年在韩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后,受到广泛重视,他的论文被译成韩文发表。

加拿大地质调查所大西洋地学中心主任普瑞尔教授除大量引用秦蕴珊的文章外,还称赞他的工作是“很出色的研究”。

秦蕴珊率先发现和研究了海底黄土和大洋“类黄土”沉积,推动了海洋风成沉积作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60年代,秦蕴珊首次在南黄海海域发现了海底黄土,并对海州湾的黄土沉积做了研究。90年代,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应用风成理论阐明海底黄土沉积都是末次冰期时近源风成的产物,同时首先发现、研究了菲律宾深海区的“类黄土”陆源沉积,从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论证了它的风成性质。尔后进行的从中国大陆至赤道南太平洋横穿大洋的风尘大断面研究,初步揭示了由风力携带的粉尘物质对大洋沉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秦蕴珊和他的群体所做的这些科研工作不仅在中国属开创性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尽管他的这些学术思想还有待深化和完整,但已经且必将对中国海洋沉积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秦蕴珊根据多年来沉积地质的资料,深入研究了中国陆架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不但探讨了古河系和埋藏沙丘的形成过程,而且提出了陆架演化的四个阶段:泛大陆阶段。当时的岸线应在现今的水深130―150米附近,气候寒冷、干旱,风力作用占重要地位;青年期陆架。海面上升,但由于海侵速度大于海退速度,泛陆架遭受侵蚀的同时,还保存着海退层序和泛大陆上的一些沉积体;壮年期陆架。各种海洋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等相继形成,全新世沉积呈不均匀分布,厚度变化很大;现代陆架。他提出的陆架演化过程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陆架,而是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秦蕴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科学院一、二、三等奖六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代表性的专着有《渤海地质》、《东海地质》、《黄海地质》等。

秦蕴珊 - 国际合作

秦蕴珊常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许多研究都是通过国际间的合作而完成的。”早在1978年,秦蕴珊作为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时,就深有感触。一个月的出访使他深深感到,中国的海洋科学与美国相差何其大,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中国的海洋科学达到国际水平。

1988年,秦蕴珊组团东渡黄海来到韩国,寻找合作的途径。通过两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黄海东西两半部倾刻间合二为一,整个黄海尽收眼底,中韩科学家们先后出版了一套图集和一系列论文集。这些研究成果,都记入了国际黄海研究的史册,成为全人类的科学财富。在第三届黄海海洋科学研讨会上,秦蕴珊被韩国仁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海洋科学家。

近些年来,在秦蕴珊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期间及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他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与美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国科学家一起进行合作研究。近十年来,他多次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秦蕴珊已成为在国际学术界推介中国海洋沉积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9年,当美国海洋科学家回访中国时,中美间的海洋科学交流与合作正式起步。1980年在“中美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沉积动力学”研究课题中,秦蕴珊担任专家指导组成员。1983年在与美国的三个单位合作进行“黄海沉积动力学”研究中,秦蕴珊担任首席科学家。在以后几乎年年都有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总能见到飘逸着满头白发的秦蕴珊。他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秦蕴珊 - 培养新人

1983年,当时还是副研究员的秦蕴珊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秦蕴珊对培养跨世纪的青年人才历来就很重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大声疾呼:“要有铺路石的精神,把选拔新秀、提携后生作为己任。”

秦蕴珊的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课题。他始终把不少的精力用于培养、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他为国家培养了十多名海洋科学博士。这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大多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新一代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有的承担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重大课题,并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也有的年轻人在国外继续深造,有待回国服务。秦蕴珊经常教导学生们要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常借:“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话启迪青年人。在秦蕴珊等老一辈学者的精心培育下,海洋研究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已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出类拔萃的跨世纪的青年科学家队伍。

探索了四十多年海底世界的秦蕴珊,回想走过的坎坷之路,秦蕴珊念念不忘的除了党和国家的培养、支持,就是那些与他同舟共济的同事们。每当谈起他们,秦蕴珊总是说:“我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因为我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攻关集体。”

秦蕴珊 - 代表论著

1.秦蕴珊.1963.中国陆棚海的地形及沉积类型的初步研究.海洋与湖沼,5(1)

2.秦蕴珊、李凡.1982.渤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海洋学报,4(2)

3.秦蕴珊、郑铁民.1982.东海大陆架沉积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黄东海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

秦蕴珊 - 荣誉

秦蕴珊教授是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47年间,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渤海地质》、《东海地质》和《黄海地质》等专著多部。 1988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有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经委专业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等。

秦蕴珊 - 主要成就

创建和发展了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 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在我国最早提出和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并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提出了中国陆架的“泛大陆阶段”、“青年期陆架”、“壮年期陆架”和“现代陆架”等四个不同的演化发展阶段;率先阐明了黄河物质在黄、渤海的扩散范围与强度,发现了南黄海海底黄土的存在, 阐明海底黄土沉积都是末次冰期时近源风成的产物 ; 发现 并 研究了菲律宾深海区的 “ 类黄土 ” 陆源沉积 ,及 风成性质 ,其研究 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对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及岩浆活动的研究,为冲绳海槽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开展的我国海底灾害地质学和海底古河道、埋藏沙丘的研究,为海上石油平台的选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他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大陆架的划界提供战略咨询和科学依据。为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秦蕴珊 - 相关词条

白以龙

陈建生

程开甲

丁大钊

冯康

葛墨林

蔡诗东

陈木法

程民德

戴元本

甘子钊

郝柏林

陈彪

陈希孺

崔尔杰

丁伟岳

郭尚平

郭仲衡

陈和生

陈难先

戴传曾

范海福

谷超豪

郭柏灵

陈佳洱

陈式刚

方守贤

冯端

龚昌德

管惟炎



上一篇:潘序伦

下一篇:邵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