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贻

时间:2023-12-09 09:19:39编辑:小蔡

任德贻的个人简介

任德贻,1932年12月出生,江苏省 宜兴市人。1950年初,他从上海晋元中学毕业后考入 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翌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被选送至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质勘探系学习。1951年8月,敬爱的 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举...

基本内容

任德贻,1932年12月出生,江苏省 宜兴市人。

1950年初,他从上海晋元中学毕业后考入 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翌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被选送至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质勘探系学习。1951年8月,敬爱的 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举行的欢送留苏学生的宴会上,语重心长地嘱托煤炭系统留学生:“煤炭工业很重要,你们要好好地学”。从此,任德贻先生便把周总理这一殷切期望深深地镂刻在自己的心田,将其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煤田地质事业。

1956年学成归国后,任德贻先生即来到北京矿业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德贻先生在煤田地质学和煤岩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学术研究成果殊为丰厚,是我国煤岩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任德贻先生根据江西乐平煤田晚二叠世树皮煤的显微组成和结构,与课题组提出了其形成于潮坪的微异地成因假说;根据江西萍乐凹陷晚二叠世煤镜质体反射率与煤变质标准煤样的对比,编制了萍乐凹陷煤变质带分布图,并指出蒙山岩体周围变质带的环状分布是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结果。“文革”结束后,任德贻先生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科学春天,多年累积的雄厚专业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扎实的学术功底大放异彩,学问精进,硕果累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任德贻先生在煤的组成、成因、变质作用规律等煤田地质基础理论研究上卓有建树,为煤炭资源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1981年,在与北京地质学院杨起教授合著的“中国煤变质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突出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对中国煤变质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其主要的标志;在变质热源探讨中,强调了断裂和地壳内部结构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在贵州晚二叠世中、高变质煤中,发现煤中少见的方硫镍钴矿、黄铜矿等热液矿物和特定的热液矿脉。这期间,他还参加了原煤炭部第二次煤田预测、地矿部关于中国泥炭资源、煤田预测项目的评审工作。任德贻先生系统参与了煤岩学术语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作为主要编撰者,参加了《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的编写;该教材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和原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7年,他又参加了《煤地质学进展》一书的编著。

随着煤炭加工利用中环保问题日益紧迫,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任德贻先生开始研究煤中硫的地质成因、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国内首先应用扫描电镜微区分析的方法,系统测定了不同煤级煤中三大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他指导研究生应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机及光电子能谱,揭示了我国中、高变质煤中以噻吩系列为主的有机硫组成及其演化规律;依据高硫煤中有机硫的同位素组成,研究了高有机硫煤中硫的成因。鉴于我国高硫煤中硫以细粒级黄铁矿为主,难以按常规方法脱除,课题组在超导磁场下,对不同煤级煤的煤岩成分和高硫煤中不同成因黄铁矿的磁化率进行了研究,其创新性成果为今后在超导磁场下分选煤中细粒级黄铁矿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承担的《高硫煤中硫的赋存规律及其可选性研究》项目于1995年获得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煤的洁净利用地质技术》项目,获得中国高校科技一等奖(2002年)。他还和石油部门合作,主持了“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新疆煤成气田的有机岩石学研究,并于2000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21世纪以来,任德贻教授及其课题组又对煤中微量元素含量、赋存状态、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研究。采用煤中微量元素的矿区、煤田的储量加权平均值,以替代传统的算术平均值,从而改进了评估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的统计方法,使其更接近于实际。新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煤中包括汞在内的大多数潜在有害微量元素含量近于或低于美国及世界煤中平均含量,这在中国煤中有害元素认识上是一个重要突破。他认为,综合开发煤矿区的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2006年,他所指导的课题组在内蒙古准格尔矿区太原组6号煤层中发现高异常的镓含量,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大型镓-煤矿床,证实镓主要赋存于煤中少见的勃姆石中。在云南、重庆等矿区晚二叠世煤中,又发现了高异常的铌。课题组所完成的“中国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

任德贻先生十分重视中外学术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努力扩大我国煤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1987-1988年间,他受原国家教委派遣到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交流访问半年。2000年他又到捷克科学院和捷克俄斯特拉发大学等进行短期交流访问。任德贻先生与俄罗斯地质科学院沃尔科娃博士,俄罗斯科学院尤多维奇博士、谢列金博士,莫斯科大学高里夫教授等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渠道。

长期的科研积累和对外学术交流,使得任德贻先生的学术思想日益成熟,各种科研著述颇丰。除上面提到的一些著述外,1996年,他参加了《中国煤岩学》编著,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他又作为主要撰述者主编了《 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一书。作为顾问之一,他为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编著的《 中国煤岩学图鉴》做出了贡献。任德贻先生撰写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分卷煤田地质分支和《 中国煤炭工业百科全书》地质测量分卷有关条目。任德贻先生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学术观点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他历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教委“煤炭资源特性研究”重点专业实验室任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煤岩学组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质学科评审组第六、七届成员、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地质评审组成员及副组长、工业高校地质专业教材编委等多项学术职务,并参与了原煤炭部出国留学人员选派等工作,在业界有着崇高的学术声望。至今,年届八旬的任德贻先生仍受邀担任《 中国煤炭地质》、《 煤田地质与勘探》和《 地质学报》(英文版)的编委。

在煤地质学领域,任德贻先生不仅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也是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家。任德贻先生曾先后从事过煤田地质、煤岩学和煤的无机地球化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从1979年开始,任德贻先生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煤和含煤建造研究”、“煤岩学研究”、“褐煤煤岩学”、“煤的变质作用研究”、“煤中硫的赋存规律”和“煤的无机地球化学”等课程。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适应博士生生源和专业方向的扩展,组织了博士生的综合专业课程“地学前缘”,邀请了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有机地球化学、油气开发、环境地学等学科的校内外院士、知名教授讲学,为博士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任德贻先生常以国家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实例,激励研究生努力拼搏,不断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力求原始创新。他要求研究生带着学术思路、科研的主攻目标,深入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坚持严格按实验室操作规范一丝不苟地做好实验,坚持自己动手,必要时再进行重复试验和外检,保证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精准性。他鼓励研究生尽量应用高新科技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要求研究生们要修身养性,严于律己,关心集体,发扬团队精神,并尽可能担任一点社会工作,以求全面发展。

一生年华耕耘三尺讲台,半纪育人收获桃李芬芳。任德贻先生共培养出了21名硕士、13名博士,与其他老师合带博士生11名。他所培养的研究生,有的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著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有的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多人成为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次人才。他曾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1998年,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的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任德贻先生学风严谨,求真务实,淡泊名利,宽厚谦和,为追求学术进步殚精竭虑、无怨无悔;既有老派学者的仁人君子之风,又兼新时代学人开阔的学术眼光和创新思路。任德贻先生在学术研究、梯队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老一代和新一代地质学家之间的桥梁,成为中国煤地质学研究承前启后的功勋人员。如今,年届八旬的任德贻先生仍在为我国煤田地质的科研、教学事业不断地求索奉献,用自己的执著和赤诚为煤田地质事业谱写更加浓墨重彩的华章,在科学的道路上创造不息,攀登不止。

上一篇:孙思宇

下一篇:任晓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