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青海(历史人物)的个人简介
谭青海,非官、非宦、非籍伍之人,虎门大宁村,他仅是草鞋布衣,一介黎民。他出身家贫但天资聪颖,为人豁达大度又好学博采。他不因寒微而自卑,高视阔步;不因才高而求富贵,浪迹江湖。诗词歌赋,标新创意,不拾前人牙慧;策论、奏牍贯古融今,见解精深。基本内容
穆宗即位那年,谭青海穿布衣、着草鞋穿州过省,北上京师,以布衣臣身份向朝廷上奏《三大礼疏》:一、恢复建文君年号,追溢他为皇帝;二、景帝的祀庙应属宗附庙;三、献帝的祀庙不能归入附庙之列。此疏文议论踔厉,贯穿古今,全文2300余字,惊动帝阁。继后,又屡次上书,议论朝中10多件大事,其立论精辟,卓有远见,宏开一代朝野的耳目,当时大学士张居正,都御史庞尚鹏及尚书叶梦熊,称青海为当今奏议第一将,挽留他在中秘省委以要职,但青海答道:“吾能为真布衣,不能为假仕宦。”傲然辞官不就,足迹几乎遍布神州。
谭青海不仅有超凡的学识,而且有惊人的军事才能。万历初年,有一次,青海仗剑出塞来到蓟州边关,当时戍边将帅是赫赫有名的戚继光。他察看了戚部兵营阵势后,入见戚继光,提出建议:“四面都布置守兵,力量必会分散,为什么不成一字型摆开阵营守备?”戚继光拍手叫绝。次日与他一道出巡边关,商讨御敌大计,以后蓟州修筑要隘、城垛,精减兵员、布防设阵都采纳青海的策略,并请他为军旅祭酒。其时正好青台吉连火构同外酋挑起事端,洮河以东的军队全线溃败,皇上下昭举荐边将对付动乱局势。当时朝中文武百官都为此事着急,公卿大夫推荐留守京都的监城司训庞尚鹏出任,看过安边策义的朝臣都承认他是边将之才。但戚继光却另荐谭青海,说他有谋有勇,可以和庞尚鹏相比,是国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破格起用。戚帅的荐疏上奏殿前,可惜因谭是布衣士而未录用,青海却辞归故里。后来路过饶州拓林,守备闻声迎接,在军中为他接风洗尘,正在酒兴之时发生士兵哗变,原因是守备克扣兵饷,士卒持械蜂拥庭下,守备惊慌离席,携带家室出逃,而青海面对哗兵,从容自若,经了解,慷慨陈词,旁征博引,晓以边防之地内乱引起外攘,于国于民,有弊无利之理,遂将行装所有钱财,倾出散发,终使兵变平息下来。
谭青海为人清高,不尚浮华,足迹所至,皆以国事为念,他认为忧国忧民,黎民百姓都有责任,只要朝廷能采纳良策,进谏者也不一定为官才能实施。他年过七旬,还健步如风,闲时爱好写诗作画,著书立说,他才气豪迈,笔力遒劲,气势纵横恣肆,洋洋数万言,挥洒自如,为当时名土霍尚守,祈衍曾所称道,他晚年常栖 罗浮山,归乡后在见日峰筑草堂,自称见日山人,见日,取他别字“永明”,意即草野之人未敢忘记君主之意。当时海内外无人不识见日山人,他还著论交趾(今 越南),见解精深。终年84岁,生前著述甚丰,但自己从不保存,文稿脱出,民间争相传阅,计有奏牍、诗文、杂著10余种,其中《灵州诗草》风行于世,增城湛荣先曾经刻印他的《三大札疏》。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曾搜集他部分遗稿合编,取名《谭处士集》,并撰写序文,把它与古代策士鲁仲连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