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林(教授)的个人简介
孙延林, 天津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所在系/部(教研室)/科研机构:健康与运动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委,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心理与生理调控实验室。所属学科: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运动动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运动认知。
人物信息
姓名:孙延林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10
职务/职称:科研处处长/教授
所属院/系/部/科研机构: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心理与生理调控实验室
导师资格: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8年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普通心理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2000.9-2001.9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英国拉夫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9年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学博士学位。
人物兼职
1.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
2.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2013-)
3.《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文电子版)编委会委员(2008-)
4.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会员(2010-)
5.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00-)
6.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考评员(2011-)
7.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2012-)
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调控;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促进与评价;运动员流畅心理;体育运动中的动机;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等。
主要科研项目
1.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的行为与生物学机制的理论构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2012-2015。
2.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研究(C03-0401)。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2013-2014。
3.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同年龄人群心理状态评价指标与测量技术的研究(2006BAK33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9-2011。
学术论文
1.John Wang,孙延林,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In Press).Current Psychology.2014.2.李春晓,吴燕丹,孙延林.呼唤特殊体育的循证实践研究:系统综述方法及其运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01:75-80.3.许坤德,纪颖华,GORDON BLOOM,王志庆,孙延林.资深教练对培养新教练的结构化指导课程的评价: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个案研究(英文)[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05:431-435.4.孙延林,李军,吉承恕.《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0年运动与锻炼心理学论文回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06:470-476+500.5.孙延林,白学军,胡军,齐芳,韩志,赵卫华.部分信息与完整信息条件下不同水平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认知加工能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06:461-464.6.李军,孙延林.体育学科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及案例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8:27-31.7.孙延林,白学军.运动情境中运动员的视觉搜索行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2: 111-115.8.孙延林,白学军.运动情境中运动员预期反应的认知加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6: 465-468+473.9.孙延林,孙德荣,刘金有.体育活动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4: 284-288.10.李广宇,孙延林.华北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10:1332-1334.11.金梅,孙延林,陈适晖.对高等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03:93-96+88.12.李广宇,孙延林.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3:310-312.13.孙延林,刘立军,叶加宝,刘金友.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内部动机和目标定向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02:108-110.14.张运亮,李宗浩,孙延林,杨晓晨,阎国利.篮球后卫运动员专项认知眼动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5:39-41.15.孙延林,刘立军,方森昌,董玲,王湖,刘耘. 9~18岁青少年身体自我描述年龄特点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4:8-10.16.张运亮,李宗浩,孙延林,杨晓晨,阎国利.专家与新手篮球后卫运动员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3:534-538.17.孙延林,张晓,吉承恕,胡咏梅.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1:20-22.18.C.K.John Wang, W.C.Liu,孙延林,Biddle S.J.H.初中女生的运动能力信念和调节方式:与愉快、努力和厌烦的关系(英文)[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13-18.19.胡咏梅,孙延林.体育课中的动机气氛对初中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和能力知觉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4:45-47.20.孙延林,StuartJ.H.Biddle.体育活动与老年人的抑郁:系统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02:49-54.21.孙延林,C.K.John Wang, Stuart J.H.Biddle.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决定理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3:10-14.22.蒋满华,孙延林,薛玉行.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06:15-16+19.23.孙延林,李实.体育课在发展学生适宜动机模式、自尊心和社会道德中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1:56-58.24.孙延林,李实,蒋满华,胡咏梅,蔡克茹.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03:12-15+33.25.李实,孙延林.我国篮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03:40-43.26.孙延林,李实,陈桂岭.目标定向对体育课中学生动机模式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8,04:81-83+97.27.孙延林.体育课中学生的内部动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02:81-83.学术著作
1.孙延林主编,《运动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延林,第一章 运动活动动机,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学术成果
1.《运动心理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2013年。
2.《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荣誉称号
1.天津市“十二五”学科领军人才。
2.《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天津市“十二五”创新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