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昌龙

时间:2023-12-07 21:54:39编辑:小蔡

裴昌龙的个人简介

裴昌龙,1986年出生,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3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3年――2014年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驻留,现生活工作于重庆,就职于重庆艺术工程学院教师,讲师。艺评网合作艺术家

参展记录

个展

2015年?

裴昌龙个人插画分享展 岭空间 重庆?

2014年

《身心之惑:王鹏杰、裴昌龙双人展》重庆

2012年

大艺网裴昌龙版画作品在线网络个展

群展

2016年

前方入口――中国当代新锐版画家研究计划启动展 可观艺术馆 北京

自我视界――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上海半岛美术馆 上海

复制与呈现――版画展暨畅聚艺术空间开馆展揭幕 G-ART畅聚艺术空间 重庆

角度――艺术季系列展览 19画廊 重庆

叠合认同――当代青年艺术家展 上海半岛美术馆 上海

手掌上的风景――中法俄国际艺术邀请展 重庆ING艺术空间 重庆

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广计划 四川美术馆 四川成都?

当代生活与插画艺术 第二回 北京恭王府嘉乐堂 北京

2015年

出迷 入迷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杭州

第三届重庆市办画展 重庆文联美术馆 重庆

常青藤计划――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旧处忆思潮――第二届化龙桥画家村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佳想安善美术馆 重庆

越过山丘――边界超越和认知重构AE艺术工程展 重庆艺术工程学院 重庆

后黄桷坪艺术――08年以后的视觉维度 佳想安善美术馆 重庆

时间的印记――中国当代版画作品交流展 19画廊 重庆

春色――重庆青年艺术家联展 中山美术馆 重庆

2014年

激烈车间――当代版画第一回展 坦克仓库当代艺术中心 重庆?

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中间美术馆 北京

2014AE――艺术与工程第一展 重庆艺术工程学院 重庆

无限自由――青年艺术展暨青年教师作品展 重庆艺术工程学院 重庆?

后生――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13-2014年度展 重庆美术馆 重庆

印?迹――重庆新锐版画艺术家作品展 金枝?可知艺术空间 重庆

2013年?

未知/可知 Unknown /Known――重庆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第一回)金枝?可知艺术空间 重庆

蜕变――方圆可现"2013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艺术家首展 佳想安善美术馆 重庆

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艺术展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2012年?

四川美术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年展 优秀奖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 重庆

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作品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

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展览 广州保利世贸中心博览馆 广州

重庆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金枝?可知艺术空间 重庆

墨普――版画艺术作品展 重庆中国银行私人银行 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年展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第十四届全国藏书票暨小版画展 莞城美术馆 广州

第三届全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 蓉城美术馆 成都

重庆九龙坡艺术节 重庆艺术交易中心 重庆

2011年?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重庆美术作品展览 重庆当代美术馆 重庆

纪念辛亥革命海报展览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显像之境――全国高等艺术学院丝网版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0年?

保时捷溢彩心―艺术展览 重庆美术馆 重庆

入围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展 观澜版画基地 深圳

2009年?

四川美院第十三届学生作品年展 优秀奖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摄影作品入选2009全国大学生艺术年鉴?

2008年?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艺术作品展 重庆美术馆 重庆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再不展》展览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获靳埭强全球设计巡回展 汕头大学 厦门

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二届学生作品年展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获奖经历?

2016年

优秀教案课件比赛获得优秀教案二等奖,优秀课件三等奖?

2014年―2015年

第七届全国高校美育成果个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年―2013年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全额奖学金

四川美术学院依恋优秀毕业创作奖

四川美术学院第9届研究生年展获优秀奖

2011年―2012年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二等奖学金

2010年―2011年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三等奖学金

2008年―2009年

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

四川美术学院特等奖学金二次

四川美术学院第12届年展获优秀奖

2007年―2008年

四川美术学院特等奖学金

四川美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四川美术学院三好学生

作品《藏闻》2008年获靳埭强全球设计入选奖

2006年―2007年

四川美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

四川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干部

2005年―2006年

四川美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四川美术学院二等奖学金获

出版著作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8909072?2018.3.21

《薄荷日记》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6.1?

收藏记录

Dear deer no.3(70X70cm)?罗中立美术馆?2014.6.30

艺术评论

身心之惑――谈裴昌龙作品

尹丹先生

艺术创作的起点应该是什么:身还是心,体验还是观念,感性还是理性?这大概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同样的,艺术家往往也在两者的平衡点左右不断摇摆,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才有了所谓的才情艺术家和哲学艺术家之分,世人才喜欢在绘画中区分出“浪漫型”和“古典型”,“热抽象”与“冷抽象”等等,裴昌龙虽迷恋理性主义,作品去从个体经验与肉身感受出发,呈现个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

裴昌龙的一批小幅作品大概是他最具个人面貌的东西:梦幻、离奇、怪诞与幽默。这些作品貌似幼稚,却触动我们的感官,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我相信他是在一种极其放松的,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创作完成的,他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呈现着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人们习惯于要求艺术具有批判性,但这种自律的艺术却一一种特有的力量让人从喧嚣的俗世中暂时疏离出来,由此它往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令人惊讶的是,裴也有哪种看似很理性的作品,例如他的“锐角钝角”与“没有风的海平面”系列,前者看起来像蒙德里安式的几何抽象,后者像是那种深度解码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并不拘泥于想象或梦境,也希望发展出一种挂念体系。但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并非观念先行,“锐角钝角”系列来源与他对房间墙角的观察,从而将微观层面的物象发展为看似严密的几何美学。“没有风的海平面”来自己他对空间关系的敏感,毕业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深版画专业的裴昌龙最初只是渴望探索一种非平面化的视觉性,最终以“钻孔”的方式在纸质材料中找到一种特有的“凹凸有致、虚实相生”的形式体系。

也许正式身心之惑使得艺术具有无穷的张力,不过不同的创作出发点及平衡点却使得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歌德曾经认为诗的本质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他强调从个体可感的材料中呈现出真理,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感性、丰盈的方式呈现真理,以此不同于那种“为一般而寻找特殊”的诗,后者被歌德看做是“寓言诗”,它往往从预设的观念出发而把真理局限于某种框架之内,此外也使得作品更类似于“思想”而缺乏可感的力量。由此,我更喜欢前者的创作方式,因为他们可以被还原到艺术家对世界最初的感受,可以以艺术特有的方式呈现真理。

幽默大方――从裴昌龙作品谈起

刘俱涛

艺术放佛是件正式的事,艺术家少有幽默者。自达达主义开始,艺术打破了严正和崇高,但达达是反叛的,它对待艺术与当下是虚无主义的立场。但无可否认,达达之后艺术与大众的关联愈发密切起来。今天,在网络与流行文化共同作用下,幽默更成为时下的美学。幽默并非浅浅博人一笑,它从娱乐出发,已朝向更为深刻的社会思考。

从幽默本身来讲,它的某些性质与艺术是接近的。所谓humorous,在林语堂看来首先便是“幽”,即委婉,而艺术也尽量避免直白的言说。所以,高层次的幽默本身便是艺术的。幽默总在人们意想不到之处发力,让人在笑声中悟道。

裴昌龙是我见过富有幽默感的艺术家,他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早期作品《鸟先生》系列。这个系列作品以黄、绿几何色块为背景,色块之上的是主角“鸟先生”,“鸟先生”是鸟但具有人的情态,人鸟形象混同,显得极为滑稽。再见到他类似作品已是今年研究生的毕业展上,这其中最显著的是名为《gentleman》的作品,一看便晓得这次鸟头人身的行者是他自己。他将这系列作品取名为《nothing in hand》,题目不由得让我想起纪伯伦的《指间沙》:“…沙子们最后都走了/留下我们的手/孤独地停在半空…”。与此前轻松无碍的心境不同,这批作品伴随有荒诞、自嘲、迷茫等各种情绪,而这也正是初入社会年轻一代的心境。

裴昌龙也有严肃的作品,在《鸟先生》和《nothing in hand》之间,裴昌龙还有三个系列作品。其中《空间锐角》系列和《侧面律-非礼》系列较为抽象,作品全部以直线构成形象。《秘密》系列则以“孔洞”为主要构成方式,作品超脱了传统版画的平面性,其内涵更为晦涩。

这样看来,裴昌龙的作品总体上呈现出两大面:一面是哲理性形而上的作品,另一方面倾向于插画风格,日记记录的图像。两种面貌中,他后者风格的作品是松弛的洒脱的,更接近他的本真,他更擅长这种以“玩”的心态解构物象的创作方式。除此之外,裴昌龙还有许多调侃自身的作品,他喜欢描绘自身面对镜子的状态,自恋并更多掺杂着自嘲。

看他的作品,让我思考起关于幽默在当代文化的种种品性。谈及幽默,弗洛伊德认为幽默与个体有关,是“本我”对“自我”和“超我”的反击。如果这样说来,自嘲就是更大的超越,因为它已经站在自己之外观看“自身”与“他者”。而就幽默本身来讲,幽默的内容多与存在、死亡相关,是另一种方式对于“存在”这个终极问题的追寻。

当下时代,那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艺术作品与时代渐行渐远,“正经”创作艺术的方式反而将艺术推到了边缘位置。这个时代最大特点便是由新媒体推动的平民化浪潮,这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网络已经将一切长幼尊卑、精英大众的对立抹平,所有的交流都建立在平和、对等前提下。这样一来,艺术家更需要换种姿态面对大众,而幽默大方不失为当下最好的方式。

该文刊登于2013年12月刊《Hello重庆》

ISSN 1007-7111

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裴昌龙作品

2015常青藤计划?

宁佳先生

裴昌龙的作品围绕最为简洁的版画语言展开。点与线,是他持续挖掘的内容。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将绘画从再现功能中摆脱出来之后,形成了个人风格强烈的形式语言。其实,选择从形式语言角度研究,裴昌龙正是将创作观念视作艺术母题。从这点上来说,风格依托某种个人因素而获得了自足性,并与艺术家的主体性紧密相连,成为了一种个人符号。裴昌龙将绘画这个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视作观念实验的一种途径。简而言之,他所倡导的是:艺术家不单单是现象世界的模仿者和记录者,而是自然现象的塑造者和解释者。

2014常青藤计划 首届中国艺术家裴昌龙推介展――裴昌龙作品 文/宁佳先生

北京中间美术馆

小清新,也许比重口味要好

尹丹

前段时间,大众媒体突然齐刷刷地开始嘲讽和批判“文艺范儿”,最近艺术圈又不约而同地向“小清新”开刀。不过我却总觉得人们对它们的批评略显不公正,想写篇文章为“小清新”倾向的艺术创作说几句好话。

我的基本观点,这种趣味以“退却”的方式有限地抵制功利主义与恶俗文化。不过我个人也反对那种跟风式的、媚俗化的“小清新”创作。?

台湾流行乐大叔陈升去年发行了一张主打歌为《我的小清新》的新专辑,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小清新可能是一种精神病药膏,一定要装无知,不然就贴不牢。”他大概是在调侃那种被称之为kitsch(人们常常将其译为媚俗)的行为。所谓kitsch,从词源角度来看,在19世纪的德语中它指的是通过保存廉价物来纪念生命中的某个重要事件。如今kitsch则表征那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媚俗行为,媚俗者通过虚情假意的行为来讨好他人,甚至自我陶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从多个角度对媚俗进行了解释,他曾将媚俗称之为“在一面撒谎的美化人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带着激动的满足认识镜子里的自己”。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用lomo相机处理过的美肤照片与矫揉造作的伤感文字,年轻姑娘喜欢把自己伪装得涉世不深,天真幼稚。此外,“小清新”文化背后又有商业元素的介入,它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大众媒体所倾力推崇的审美倾向。无疑的,这种趣味可以被服装业、数码业与媒体业等加以利用。如果德国思想家阿多诺在世,一定会把这样的现象批判得体无完肤,因为他一贯地反感“文化工业”对人的控制。甚至连爵士乐都成了他批判的对象,爵士乐的伤感曲风在他看来不过是一种虚假情感,同时它也参与了文化工业对人们情感的控制。由此他主张通过不断创新的“前卫艺术”来对文化工业进行不断地抵抗,因为前者具有一种明确的“反商品化”逻辑。也许正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小清新”甚至是“文艺范儿”都成了批评者们抨击的对象。

上述批评没有问题,它们切中了此种文化的要害。但是,“小清新”又是一种内部充满张力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它的盛行与资本、文化工业的介入有关;另一方面,它的趣味在根本上又是反市侩、反功利、反资本的。文化层面的“小清新”,据说最初来自音乐中的Indie Pop:一种随意、唯美的音乐风格。后来扩展到其他文化领域,持这种趣味的人大多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陶醉,喜欢拍照、旅行、分享音乐,喜欢养小宠物……他们喜欢平淡、淡雅、天真、自然、静谧的美学趣味,推崇一种审美至上的无功利态度。在我看来,趣味有一种非常执着地排外性,人们往往会坚定地排斥与之不相容的趣味。趣味往往又是某个社会群体的自我认同。正是由于此,趣味又潜在地具备着态度性,以此能彰显自己的品味或身份。举例来说,自认国学素养较高的人往往不会喜欢读于丹,因为后者对《论语》等经典著作的解读太过通俗,太像心灵鸡汤。同样的,艺术圈的人往往不会喜欢陈逸飞式的风情绘画,它太过甜腻而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在此,趣味就成了不同人群的划分标志,以此来表征你所属的社会群体。

所以,“小清新”们虽然不问世事,但不要忽略了趣味本身所具有的态度性。你让他们在脖子上戴上一条粗重的金链子,那非得要了他的命。这种趣味与“腰缠万贯”的重口味是不相容的,后者在他们看来是没审美品位的象征。在他们眼中,大腹便便的商人、左右逢源的官员、痞气十足的市井之徒是没有什么魅力的。他们没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他们更加审美化,关注于自己的着装,自己的居室,自己的宠物,他们喜欢清新淡雅的东西。我想这种态度对中国当代的功利主义、市侩主义与权力至上的观念是有消解作用的。具体到艺术创作,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审美趣味,往往是梦幻的色彩,天真的造型与唯美化的格调。就像前几年的“新卡通一代”,这种创作风格基本上是走的年轻化套路,它们甚至也会和卡通风格有一些交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艺术家或批评家往往瞧不起年轻一代的趣味,觉得他们肤浅、无知。有些批评家或许也喜欢把它们与卡通绘画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看似肤浅的艺术风格又潜在地表明着自己的态度,这里绝没有“官员书法”的权力味儿,没有政治艺术的奉承气息。事实上,在那些口口声声地嚷嚷着社会批判、人道责任的艺术家中,我们又常常看到作品内容与人生态度的错位,看到他们对权力的迷恋,看到他们对功利主义彻头彻尾的膜拜。

有青年批评家曾批评到,“如今的社会问题非常严峻,青年艺术家们却依然沉醉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有一种严重的责任缺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30年代周作人、梁实秋等人为自己所做的争辩,面对“为社会而艺术”的思潮,梁实秋明确地谈到,“文学家所代表的是那普遍的人性,一切人类的情思,对于民众并不是负着什么责任与义务,更不负着什么改良生活的担子。”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社会关怀”是否是一件好作品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大多数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和社会扯上关系,甚至尽量避免自己的作品太过唯美,最好让作品尽量显得厚重、宏大与深沉。德国学者比格尔曾经把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定义为最为典型的现代艺术,而这三种艺术思潮都属于自律类型的艺术,它们并不直接地指涉社会。美国学者胡伊森将其命名为“退却的现代主义”,即这种艺术倾向以疏离于社会的方式与自己并不认可的东西保持着距离。我想19世纪英国的拉斐尔前派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小清新绘画”,他们以明快的色彩、细致入微的方式来营造那种唯美的画面效果与文学叙事,但这些作品却以纯粹审美的方式对社会进行着救赎。正如拉斐尔前派画家伯恩?琼斯所说的那样,“物质的科学越发达,我就越要画越多的天使,我就以他们的翅膀来捍卫灵魂不死。”由此,好的艺术作品既可以影响社会,也可以不影响社会,有时“退却”却是一种更好的态度。

又回到趣味的问题。由于今天艺术圈的话语权大多被年长批评家及艺术家们所掌握,他们的趣味无疑会成为判断艺术品趣味高低的重要标尺。搞艺术的人大多对自己的趣味有一种近乎神经质似的自负,在他们眼中,年轻人的这种小趣味不过是幼稚的矫情,是不成熟的表现。但请不要再犯当年徐悲鸿式的错误,正如徐志摩对前者的劝说那样,“不要犯了趣味偏见上的错误”。趣味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这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所强调的核心内容。我同样反感“小清新”风格的创作成为某些批评家自立山头的幌子,同样反感这种趣味会成为一种创作上的潮流化倾向,反感更为年轻艺术家的跟风行为。不过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趣味的权利,即使是前些年的“新卡通”绘画,我们也无权对他们的趣味说三道四,批评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揭露其背后的资本及权力驱动因素。也许再过一些年,我们会以新的态度来对“小清新”文化进行历史定位。在我看来,这种文化正默默地抵抗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负面的价值观。不要低估了趣味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像。长期以来,在不少艺术家心目中,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仍然是在官方体制中获得一官半职。而如今这样的倾向正在“小清新”文化中悄悄地被消解(尽管他们在入身社会后更有可能被权力至上的观念所同化),也许那些文艺青年们从内心深处就排斥阿谀奉承的行为、权力至上的观念与脑满肠肥的形象。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青年艺术家裴昌龙关于驻留的一次对话

采访人:石永欣,受访人:裴昌龙?

访谈时间:2014年5月14日

访谈地点:虎溪公社艺术家工作室

受访人:裴昌龙 裴

采访人:石永欣 石

裴昌龙的工作室里挂了不少作品,书桌上还摞了几沓速写本,是用来随时勾画自己的小画和稿子的,另外一书桌是裴昌龙专门用来练习书法的,除了画画外,他也常常练习书法。

身份定位与转变

石:能讲一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喜欢上画画的吗?怎样一步步走上艺术的道路的?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了下来?

裴:从小就喜欢画画吧,家里并没有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拿着笔或描或临画了很多,那会老师同学说我画的比其他小朋友要好一些,画的好一点,被老师表扬一下,自己也很高兴,后来从学前班到高中,美术相关的板报、画画、什么的都几乎由这个小朋友承担了。

其实小时候也翻阅过一些图画书、美术书、小册子连环画,当时也看不懂,但就是潜移默化地喜欢,然后就后来的慢慢学习素描色彩,培训考学什么,上美院什么的,关注得更多,也专注与此相关的东西,走到这个方向上来了。现在能坚持下来主要是我对它的热爱,这种相对没有约束,更加自由思考、表达的方式。

石:目前的生活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生活压力?你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怎样?

裴:目前经济方面的问题虽并不宽裕,但不至于窘迫。因为现在住的是姐姐的房子,省掉很大一部分房租的开销,另一方面学校也有一部分补助,而我自己也会在外面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标志、海报等平面设计的活,或是跟跟剧组做化妆和美术指导相关的事情,我也会售卖一些创作作品,其实平时除了基本生活和买绘画等工具材料的钱外,其他就不怎么花费更多的钱。

压力的话,还好吧。刚刚毕业时的压力有些大,当时就在思考自己以后还能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吗?能坚持画画吗?在许多问题上有各种的纠结。但后来经过筛选纳入这个驻留计划工作后,我以绘画为主,另外也外聘教师去代课,以及其他活动,个人工作创作状态还是比较好的。

石:驻留期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创作?选择做职业艺术家还是选择其他相关职业,或是其他的选择?你是怎么考虑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的?

裴:之前我也找过一些工作,投了很多简历,参加面试、试讲什么的,再后来找到一份高校教师的工作,自己也特别感激社会给予我这份工作,14年7月驻留计划结束后,高校的工作也就着手落实。在高校,专业老师除了上课外会有一些自己的时间,除了丰富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会继续坚持做与艺术相关的事情。

石:你怎样界定一个好艺术家,你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那些品质?

裴:我把艺术看的很高,把艺术家看的更高,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很神圣的,并怀有一种敬仰的之情。我想不是自己做了两个展览,你就是艺术家了,你的作品就是艺术了。一个好的艺术首先它应该是真诚的,一个好的艺术家不仅是画画的好,行为做的透彻,装置做的震撼,它都须是真诚的,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无论这个作品关注的是个体还是社会,在背后,艺术都直接或间接会给予人带来一种视觉和心理的影响。

石:你的一些丝网版画、小画作品带有一种“状态性”,就是画面中传达出来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状态性”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裴:在我的画中,我并不是以把一个人的五官画的很标致或是结构画的很精准为要,我也并没有局限于此。差不多我的每张画,它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是把这个故事转换成视觉元素,把它画的有趣一点,生动一点,也更接近生活一点。它跟我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自己的感受,视角,倾听、感受他人的感受,表达他人,表达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

艺术本体与创作

石:在你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什么因素对你的创作影响最大?你是怎样提取表达思想的元素的?

裴:在看到更多的版画,它原本是那样的,但我做的可能是这样的,我就是要跟传统的版画不一样的,我应该突破自我思维方式创作方式,打破原本是那样的东西思维和认识。从自我的一点去思考、去实验,这种不断想突破和尝试的驱动力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

不管我画的鸟也好,鱼也好,其它内容也好,其实它们都还是挺日常的,我在不停地找给予我自己的东西,从一个具象的到一个抽象的,从一个所谓正常的到一个所谓不正常的,一直在寻找它其中的一个新可能性。我挺喜欢超现实主义绘画,很爱达利、马格利特等艺术家,我想我有时画画受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挺多。

石:在你的丝网版画和一些小画中,画面常常会留有更多的空白,你是怎样考虑画面中图与底的关系的?

裴:在画画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主体的,底是对这个主体的一个映衬。就像摆静物,用一张衬布在那来衬托或突出静物,我们画的并不主要是衬布、不是主要是哪些弯曲的褶子,在我看来它更多时候是作为陪衬的,有时候你画面的主体已经在那了,你又花心思去做一个陪衬的“底”的话,对于我来说,它是徒劳的。我们不必总在不停地做加法,可能最后画面是完整的、和谐的,但打动自己的东西却没了,给予别人最直观的东西也没了。我还是希望把心思多放在主体上,“底”大多时候是为主体服务的,从某些角度来讲我想我是这样看的。

石:在你的《Nothing in hand》系列作品中,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几乎每张作品中都会有细小的线穿插其内,你是怎么考虑的?在你《侧面律系列》作品中的线条你又是怎样考虑的?

裴:可能你单独看我的一张小画,它的语言和画面可能不够丰富和丰满。虽然上面很简单地画了几根线,但是把很多画放在一块来看的话,它们就是一个整体,都是属于一个范围内的,它们是一个系列,它们之中就有一种内在联系在里面,除了内容和潜在情感外,我在创作时对画面做了一个小小的贯穿的这么一个元素,对于对点、线、面等元素的运用,其实有时候是一种技巧。我也就是加了一些线条在里面,它们不仅内在联系,从表面上也更加直观。

《侧面律系列.》中的线条是我后来加上去的,它不是用丝网印的。这个系列作品看起来像几个色块的拼接构成的画面,我把一些数学上符号性的东西借用过来,融入到画面中,一方面也是切合主题的,是一个对理性的表达。另一个是为了画面需要,避免了空、平等画面需要。

石:在你的丝网版画和小画作品中出现很多形象是人、动物或是人与动物的合体,动物中你又很偏爱鸟、马、鹿等,你为什么会选取这些动物来表现,你又是怎样产生要将人与动物进行合体这种想法的?你的作品有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裴:我画鸟比较多,这个元素我用的比较多一点,是因为我觉得“鸟”是带有一种诙谐,它能有幽默和反讽之意,也就是有我想表达的这种潜在意思在里面。

当然,我挺喜欢小动物的,也养过一些猫猫狗狗之类的小动物。想想小时候,一些小伙伴去捅鸟窝、掏鸟蛋很欢乐,而我从小就不会干那样的事情,我觉得那是一种破坏性行为。我一直觉得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所以在我的画面中时常会出现人不像人,动物不像动物的视觉形象,这种人与动物合体的表现在我有习惯画小画开始就有了。

我看过很多艺术家、插画师的作品,视觉经验不断学习和积累,在你阅读的记忆中总会留下些什么印象。因此在直接的创作时会受到记忆中一些视觉经验的影响。

石:记得在你的作品中唯一出现了两张与枪有关的小画,一个是《Kill me》,一个是《Kill the man》,能说一下这两幅作品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产生的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性?

裴:我画画是由内到外的,从自我出发比较多一点,那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上或是我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一点,又或我身边人的身上,那两张带枪的画也是发自内的。人经常会有两面性,像是天使与恶魔的两面,人会有惰性或恶的一面,那两张画是想表现想把扼制住、驱除掉“恶”的那一面。

石:在你的《鸟先生丝印插画系列》中,为什么使线稿与几何色块相重合,你是怎么考虑的?

裴:这个系列是我在10年时创作的,也刚上研究生一年级时,在丝网创作上相对比较随性。当时我觉得稿子画的已经是比较完整的了,如果那样去上色的话,做一个机械地复制的过程,我真体会不到原来作画的那种快感和兴奋。因此,我试图在将手绘与最基本的对画面点、线、面、形、色结合的探索和尝试。

石:你的《秘密》系列作品与《没有风的海面》系列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吗?它们都存在一种对材料和传统版画语言的“破坏性”,你是怎么看的?

裴:《秘密》系列作品在前,《没有风的海面》在后,在做《秘密》系列作品时我只想到了一个点,一种方式而已。之后思考怎样把这个点再深入些,我就沿着这种创作方式去做,同时又尝试着用具有晕染效果的墨来表现那种版画特殊语言。

这种方式跟我制作版画是密切相关的。丝网版画主要是画稿和制版,木版和铜版都是用刀具刻的,它讲究排线,用不同的刀、不同的刀法来组织画面,是必须要动手去刻的。我就想做版画是不是就一定要去刻呢?!我可不可以用其他工具来取代呢?所以就有了后来这个系列的创作。那个纸是版画纸,特地昂相比其他纸张较厚、易吸水,有自身纹理质地。在裁纸的时候就发现它会产生毛边,这种毛边很不一样,我就在想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在版画纸上用版画思维进行创作,后来就有了那几个系列作品。

石:你是怎么看待丝网版画中的绘画语言的,对丝网版画中的批量性怎么看?

裴:丝网版画概括有几个特点:印痕,色彩的叠加关系,丰富的色彩,还有就是它可以附着在很多材料、物体上面。丝网版画是可以复数印制,但我的作品都相对印的较少,几张或数十几张。在印多张之后,就很难体会到作画快乐,取而代之的是劳累和机械重复活动。我们自己的作品都是自己在印制,并没有交给工人所以主观上自己相对更倾向于作画本身的快乐,而不是复数与批量劳累机械生产。

石:对于你这样一位刚从学院体制中走出来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像迷失、彷徨、压抑感等很容易成为你们创作主题的出发点,因为它确实也真真切切的存在在那里,那你认为你的艺术是一种个人艺术还是公共艺术?你是怎样考虑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的?

裴:我的作品是从自我感受、体验出发的,比较偏个人化。之前也有思考过,有些艺术作品的主题更偏向于政治或是事件性,他们得到的回应可能要多要直接一些。我曾想过要不要往更“社会”题材去创作思考呢,但我并没往相对宏大宏伟的题材出发,我还是回归到我自己自身上,关注的点是人向内的东西更多一些。在我的创作中并没有刻意去考虑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一旦作品面向公众与接受者,很多东西就不在作者个人的掌控范畴之内,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解读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石: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是否已经形成一种符号性语言,你又是怎样看待艺术家是否应有自己的符号语言这一问题的?

裴:我还是从自己谈吧,我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已形成一种“符号”。个人“符号”是别人贴标签的一种认识方式,谁就是画“那个”的,谁就是“怎么的”。哪种认识和定义是局限和束缚的。我觉得创作者应该需要善于突破,多实验,多创造。

对话当代艺术

石:你是怎样看待一件艺术作品当中的当代性的?你对当代性的界定是什么?

裴:好像什么东西一加上“当代”就很高级似的,我其实并没有过多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当代性。“当代性”可能是更偏向公众性,它是在一个大的背景和语境下的话语。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生活在当下,或许每个当下的人做的东西也就具有一定当代性,这是一种思考吧。

石:是否有进入艺术市场的经验或准备?如何看待艺术市场?

裴:也有很多人买我的画,但我并没有把自己纳入市场范围去考虑或经营,更多的是从心出发。艺术市场并不是每一个创作者能把控的,但是希望艺术家不要受过多艺术市场影响,市场需要哪类作品,就创作那类作品的创作方式未免有一些功利性。

石:谈谈你参加展览的经历和感受(国内外)?

裴:展览毕竟是个比较正式、对外的一个场合,展览中作品本身已经和作者自身没有太大关系了,作品属于观者了,观者的解读和认识可能和作者一致,也可能完全相背离,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之处,我们需要去观看到这点。

艺术之外

石:除了画画,你还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你喜欢读些什么书?

裴:喜欢读书、游泳还有做饭。当你做饭菜的时候,有爱在里面,那一定好吃美味。画画何尝不是一样,需要有爱。看书也是挺杂的,会看一些哲学方面的,比如尼采的,也看一些小说,看冯唐的、三毛的书等等。最近我在我看冯唐的各种书,他的文字、观点其实挺调皮的,很有意思,讲的故事不仅风趣、幽默,而且有一种讽刺在里面。我的画其实有时也是这样,有一种幽默感,也是带有一种讽刺在里面,可能还会带有一点哲学观点。

石:你对互联网采取一种什么态度?怎么看待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你觉得自己在其中最大的受益是什么?

裴:早就是互联网时代了,我们现在离不开网络,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知识都及时的遍布于网络。它缩短了世界的空间、时间的距离。

石:像你这样从学院中走出来的艺术家,你觉得哪方面学了最有用?

裴:在学院学习,如果你把它具体化,可能你会感觉自己没学到什么,但其实不是。学校给了我们很多自由,可以去学习研究我们自己兴趣点所在的任何事。学校提供图书馆,举办种种艺术展览,还有非常多优秀的专业老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石:你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吗?关注过哪些民间艺术?它对你的创作有没有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和使用传统语言的?

裴:我还是很喜欢民间传统的东西,我也想去学一门手艺,比如扎灯笼、扎彩灯、扎风筝啊什么的,民间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博大文化,他需要发扬,他需要传承。民间传统版画,像杨柳青、绵竹版画那种,我很喜欢它们的颜色、技法等。在创作中,我想这些传统语言有时会给我新的启点,我会加以学习研究,

石:你目前的阶段,除了艺术之外,你觉得哪方面的补充和提高对你来说最重要?

裴:书籍吧,要阅读不同种类更多的书,多看看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

探讨“生存之道”

石:有没有与成名艺术家、青年艺术家交流的经历?谈谈你交流过程中的感触?

裴:我身边有很多文艺青年,不管是做设计的、音乐的,还是画画,写作的,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闪亮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艺术家殷九龙先生曾经对我说,具体工作会发现一个人的新才能,也可能会毁掉一个有才能的人,绘画是一种创造方式,善于表达和运用该方式会使人生更有意义。贵在学习和坚持,不要被困难所难道了。我非常感动,并感谢殷九龙先生的这番话。善于做某事就要多学习,多落实,坚持是做一件事所必要的,画画更需要十分坚持与执着。

石:你是怎么看青年艺术家与批评家或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的?

裴:他们是在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圈”当中,在一个大的体系中,是缺一不可的。批评家要提出问题,艺术家来解决问题,他们共同把艺术串联了起来。

石:现在你对自己作品的发展有没有新的想法或思考?

裴:我大概是朝两个方向走,一个是纯粹一点的,另一个更自我一点。我之后会不断深入的挖掘背后的文章、寻找其他材料和工具或创作方式做更多的尝试和创造,日常小幅手绘作品我还是依然坚持画的。

石:对“驻留艺术家”计划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裴:首先我要感谢四川美术学院在我们毕业的时候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大好机会,给我们提供如此之多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感谢母校和学校领导,在此真诚说声“谢谢”。

我希望以后驻留的艺术家彼此之间多交流沟通,更加专注做自己的艺术创作,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事情。

该文刊登于《当代美术家》2014年第3期总第90期

ISSN 1005-3255

作品欣赏

上一篇:谭祥

下一篇:曲英(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