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菊的个人简介
宋丹菊,京剧旦角。1942年9月12日出生于北京。原籍天津市。汉族。其父宋德珠为京剧四小名旦之一。
简介
宋丹菊,女, 京剧旦角。1942年9月12日( 农历壬午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 北京。 原籍 天津市。 汉族。其父 宋德珠为京剧四小名旦之一。生平
她幼承家学,并师从荀慧生、筱翠花、魏效荀、刘韵桐、冀韵兰、李慧芳等习艺。1958年加入北京京剧团。1963年随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赴香港演出。1976年参加赵燕侠主演的影视片《白蛇传》、《红娘》、《辛安驿》的拍摄,分饰小青、崔莺莺、罗雁。1986年拜程玉菁为师,学习王派表演艺术,并曾先后向王玉蓉、邓德芹、李慧芳、于玉蘅、童芷苓、陈永玲、邹慧兰、崔荣英等学青衣、花旦,向周铨庵、马祥麟、王传蕖等学昆曲。演出剧目有:《扈家庄》、《打焦赞》、《盗仙草》、《锯大缸》、《坐楼杀惜》、《得意缘》、《小放牛》、《十三妹》、《棋盘山》、《活捉》、《穆柯寨穆天王》、《铁弓缘》、《霸王别姬》、《寄子》、《瑶台》等。1987年,将其父20世纪40年代的创演剧目《改容战父》,经原剧作者翁偶虹整理加工,重排上演,同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0在全国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会演中,与其两位舅父、台湾京剧演员孙元彬、孙元坡以及河南省京剧团合作,演出《战宛城》。1994年,参加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举办的“零点工程”录像,演出《樊江关》。
为传扬民族艺术,她于1986年赴美国旧金山教戏、讲学,获林肯大学文化交流荣誉奖状。1992年春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5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奖章。1997年初,由北京京剧院调入中国戏曲学校表演系,从事专职教师工作。2000年2月出版宋德珠和女儿宋丹菊父女二人的自述《珠光菊影――宋德珠舞台艺术》,叙述家庭状况,学艺过程,演戏的心得,并举例具体介绍《扈家庄》和《改容战父》两出戏的表演。2000年11月被评为中国戏曲学校教授。
她曾向青年京剧演员候丹梅、宋扬、汉剧演员邱玲、广东汉剧演员李仙花等分教授《改容战父》、《活捉》、《扈家庄》等。1997年,为广东汉剧院的新编剧目《蝴蝶梦》担任艺术指导。曾担任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指导教师。
任职
宋丹菊是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民革第九届中央委员,民革北京市第十一届市委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海外同胞联谊会会员。活动年表
1987年3月,农历丁卯年:杨小楼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演出举办
1987年4月16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十九日:1987年天津梅派艺术展览演出第六场
1987年4月18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一日:1987年天津梅派艺术展览演出第八场
1988年,农历戊辰年: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1994年7月2日,农历甲戌年五月廿四日:《抢救遗产零点系列工程》第三场演出
2008年12月7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初十日:纪念宋德珠诞辰90周年宋派名剧演出
相关报道
名旦宋丹菊古稀重登台
“宋派”,是个久违了的名词,一般对京剧研究不甚深入的人未必会知道。但是在长安大戏院举办的宋派创始鼻祖宋德珠九十冥诞纪念会中,宋丹菊这承继了宋德珠衣钵的孝顺女儿,以七十高龄粉墨登场,要给父亲一份特殊的寿礼,那就是三出宋派脍炙人口的好戏:《锯大缸》、《改容战父》、《扈家庄》。让很多对宋派不甚了解的后生晚辈体会到宋派的美、媚、锐、脆以及出神入化的武功表做,全场叹为观止,气氛热烈而温馨,是一场至为难得的演出。
宋德珠是“四小名旦”中最为具有武功底子的刀马乾旦,他因为身手不凡,自创许多高难度动作,在《改容战父》中表现出来尤令观众惊艳。宋丹菊自幼得到父亲真传,现虽已七十高龄,却丝毫不显老态,《锯大缸》中的婀娜多姿、摇曳生辉以及《扈三娘》中的英勇开打、身手不凡说明幼功深厚及数十年勤练不辍,她的舞台年龄应是三十五岁。
工刀马的武旦在舞台上所付出的心力是相当大的,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没有日积月累的苦练和血汗,出不了身手利落的刀马旦,但是自京剧盛行以来,刀马旦都不是最受瞩目的焦点,甚至会有一种欠公允的说法,认为嗓子不够使的演员才会去练刀马旦,而刀马演员无论在舞台上多么卖力,也很少在系列演出时主演或挑大梁,大戏不多,主戏也少,更因为刀马的功夫练习起来太高难度,年岁大了也就身手迟钝了或灵活度、力气不足了,再也动不了许多大戏,可以说舞台生命十分短暂,种种主客观限制令刀马行当十分难求人才。“宋派”的始祖宋德珠是因眼见刀马这一行的瓶颈,所以刻苦自励,练到血肉淋漓,练就一身可以既唱且作,并且高难度的自创舞台好戏,不但前无古人,也从此后少来者,“宋派太难”成为宋派逐渐失传的原因。
宋丹菊幼承父训,在父亲的亲自栽培下卓然有成,可以充分继承衣钵,可惜因丈夫常年卧病,宋丹菊毅然抛下一身本事,仅做个侍奉汤药的好妻子,而今丈夫过世,她再度拾起父亲的家传宝贝,虽然年事已高,但认真教学,教会了一群优秀弟子,此次展演宋派功夫,全由弟子们担纲联演。相信足令后人一瞻昔日宋派风采,也是重新提振师门的大好良机。宋派因为有此一度发扬,也再度掀起了学习和欣赏的风潮,“宋派”不再只是个历史名词,也是活生生可以展现的真本事,相信今后也一定会有众多青年演员们有志学习宋派,为这门绝学做绵延香火的代言人。
继京剧大片《梅兰芳》红极一时之后,“宋派”又在京城掀起热浪,看来京剧始终属于中国人的热门话题,这是个好现象,证明了京剧永不会衰微消失,只要有中国存在,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京剧就会生生不息、永享关怀,因为京剧是我们中国人的瑰宝,是国粹,也是国家的文明代言与文化表征,京剧是门永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