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社的个人简介
孙家社(1923―2005),又名孙连兄,女,1923年9月出生,江苏建湖沿河镇树桥村人;出嫁以后,与丈夫靠木船运输谋生;1949年4月21日,和丈夫一起踊跃支援渡江作战,驾驶木船运送解放军战士渡江,冒着炮火,往返十几趟,在最后一趟快到江南岸时,木船前舱被敌炮弹击中,顿时船毁坠落江中;她不会游水,被一位解放军连长救护到南岸;1949年5月12日,苏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在扬州召开庆功大会,授予孙家社“民兵支前模范”称号,记一等功,并发给由陈毅、粟裕、谭震林签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民兵支前模范”证书和一等功臣奖状;几十年来,居功不傲,从未向任何组织和个人表白;1989年夏,她的功臣奖状等被其儿媳发现,报告组织,才落实应有待遇;2005年9月病逝,享年83岁。人物简介
孙家社(1923―2005),女,江苏建湖县沿河人,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中奋勇支前,表现突出,被评为“民兵支前模范”,荣立支前一等功,《盐阜大众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报》等都曾先后报道过她的模范事迹。
人物业绩
1949年春天,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蒋家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江苏省建湖县(当时称建阳县)是老解放区,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指示发布动员令,要求全县人民有粮出粮,有人出人,有船出船,全力支援渡江战役。
家住沿河区(今沿河镇)树家桥村的25岁青年女农民、共产党员孙家社在完成淮海战役支前任务后,新婚刚满月,就积极响应号召,主动与丈夫商量:“渡江战役是关系到解放全国、建立新中国的大事。我是党员,有支前经验,既识水性,又会撑船、划桨,应该带好这个头。”
在征得丈夫支持后,孙家社毅然驾起家里的一条12吨的大木船,辞别家人,跟随县支前大队,踏上了支援渡江战役的征途。
在长江北岸的七圩港,内河港湾停泊着上百条罩着伪装网的民工船,这就是孙家社所在的建阳县支前民工营。他们居住在岸边的工棚里,协同解放军渡江官兵,开展了紧张的战前训练。
孙家社和男民工一样,白天参加时政学习,训练搭挑、划桨、掌橹、爬桅杆、堵漏、排除故障、武装泅水以及滩头登陆等动作,摸爬滚打,练得浑身是汗,不叫一声苦,有时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袭扰;晚上参加站岗放哨、执勤,保护农船安全。空闲时主动帮助部队官兵和男民工洗衣、做饭、烧茶、倒水,各种杂事抢着干,受到渡江民工营干部民工的尊敬和一致好评。每次训练结束,她都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把橹桨、竹篙和船板擦得亮亮的,把船里的战备物资收拾得井井有条,时刻准备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能飞舟入江,出色地运送渡江官兵突破长江天堑。
1949年4月21日凌晨3时,红色信号弹划破寂静的夜空,渡江战役开始了。只见长江北岸万炮齐鸣,一发发炮弹带着尖利的呼啸声,向江南倾泻。宽阔的江面上,波涛翻滚,流光闪影,满载渡江指战员的战船千帆竞发,乘着东北风势,冒着敌军猛烈的炮火,以排山倒海之势一齐向南岸冲去。孙家社船载25名突击队员,扯足蓬帆,像离弦之箭,行驶在船队的前列。弹雨里,孙家社两眼紧盯着前方,一边用双手使劲地扳着木橹,一边配合突击队排长指挥战士们奋力划桨,机智地躲过敌弹激起的一个个巨大水柱。10米、20米、30米。战船快速地向南岸驰去。船刚至江心,突然一发敌弹击中船桅杆顶端,帆绳被打断了,帆蓬“哗啦”一声滑落下来,船速一下子减慢了。说时迟,那时快,孙家社腰系蓬绳,冒着敌人的炮火爬上桅杆,迅速结好绳,在解放军战士们的帮助下,扯起蓬帆,木船又乘风破浪地前进了。40多分钟后,终于把25名突击队员顺利地运送到长江南岸。
就这样,孙家社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精神和过硬的操船技术,在江面上1趟、2趟、3趟。来回运送官兵11趟,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就在最后一趟,船快到南岸边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了船边,一位解放军战士眼疾手快,一把将孙家社推入水中,船被炸翻了,孙家社就和解放军指战员们一起在冰冷的江水中游了20多分钟。当时孙家社正值经期,江水的刺激使她小腹阵阵剧痛,但她强忍着跟战士们一起冲上了岸。由于运送部队连日辛劳,加之寒冷刺激,使孙家社染上严重的妇女病,终身不育。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苏北支前司令部及政治部在扬州召开渡江战役胜利祝捷大会;孙家社在渡江战役中表现突出,受到了大会的表彰,被授予“民兵支前模范”称号,荣记一等功,怀揣由陈毅、粟裕等领导签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民兵支前模范”证书和一等功臣奖状,孙家社光荣地回到了家乡。
2005年9月,孙家社因病辞世,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