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达的个人简介
沈世达博士是上海人,是改革开放第一批留学生,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耶鲁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是大科学家钱学森、李远泽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化工系教授约翰?芬恩的高足,他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喷雾电离技术”引进中国。沈博士十分谦和低调,为报效祖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基本内容
沈世达博士是上海人,是改革开放第一批留学生,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耶鲁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是大科学家钱学森、李远泽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化工系教授约翰?芬恩的高足,他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喷雾电离技术”引进中国。沈博士十分谦和低调,为报效祖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沈世达-简介
沈世达博士是一个爽朗而健谈的人,有着科学家应有的细致和实干,谈吐十分注重逻辑联系,严谨而不刻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相当幽默。“质谱技术真是太了不起了!它的突破与进展会给全人类带来破解生命之谜的曙光。尤其是当质谱技术运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时候将带来历史性的突破。” 一谈到“质谱”话题,沈博士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两眼放出激动的光芒,音量也不由自主的放大了许多。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质谱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当今很多重要的技术就是在当时萌芽的,如耶鲁大学化工系教授John.B. Fenn(中译名为约翰?芬恩)的“电喷雾电离技术”就是在八十年代横空出世的。也正是在1982年,沈世达博士怀着对科学技术的无比崇敬之情来到耶鲁大学John Fenn教授门下求学,开始了和质谱技术的不解之缘。
沈世达-生平
童年时代的沈博士是上海弄堂里的小淘气、孩子王,小时候最大的兴趣居然是带领着弄堂的孩子和其它弄堂的孩子打仗开战!说到这儿,相信有很多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对沈世达博士从“小淘气”成长为高级科学家的经历充满了好奇!
“老实说,小学时贪玩并不喜欢学习。初中二年级突然兴趣变了,从对玩耍的兴趣转移到解难题,解数理化难题,当时国内流行《趣味数学》、《趣味物理》、《趣味化学》这一类的刊物,我那时候是着迷的不行,对解难题的兴趣远远超对连环画的兴趣。”沈博士回顾当年与好朋友张新夷(留法博士、后来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一起探求数理化难题的过程。“当时我们一起到处找题目作,暑假寒假也不去玩了,把精力都放在解题上。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习题集几乎全做完了,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发现了在一条僻静小路上的上海科技图书馆里有日文数理化的参考书,日文是看不懂,但是里面的数理化表达式和中文的一样,于是我们就到那里找题作。中学时代学习好了也就容易赢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尊重,就有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在上海共青中学读书期间,沈世达就当过了团委、学习委员、学生会主席等职务,为后来参加社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组织经验。
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主攻物理力学专业是沈博士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正是在大学时代,沈博士邂逅了鼎鼎大名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授。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力学专业是钱学森教授开创的,他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和物理力学研究室主任。当时沈博士报考就是物理力学专业,在钱学森教授的严谨指导下学习了一年半。为此,沈博士系统地学习微观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有关原子、分子物理学的知识。大学时代的扎实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为日后接触质谱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沈世达-转折点
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主攻物理力学专业是沈博士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正是在大学时代,沈博士邂逅了鼎鼎大名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授。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力学专业是钱学森教授开创的,他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和物理力学研究室主任。当时沈博士报考就是物理力学专业,在钱学森教授的严谨指导下学习了一年半。为此,沈博士系统地学习微观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有关原子、分子物理学的知识。大学时代的扎实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为日后接触质谱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有幸在钱学森教授门下学习,令沈博士受益匪浅。这么多年过去了,钱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脚踏实地个人品行仍深深的烙印在沈博士的脑海中。当时在中国科大上钱教授的课,他总是亲自修改学生的作业,而且改得十分细致。学校有安排助教,钱教授可以不用亲自改的。钱教授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都进行了细致的批改,并指出其具体错误。钱学森教授曾提倡写单位不要用英文表达,用中文标识。这是出于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对学生们要心怀祖国善意的提醒。有的学生为了省事,还是用英文标注。他就一个个用红笔帮他们改过来,把“S”划掉改成“秒”,“M”改成“米”。沈博士一开始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后来看到钱教授改过的作业后,心里百感交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错误。后来沈博士有一回在评论钱学森教授对自己的影响时,曾说过:“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报效祖国的心愿,一方面是来自于个人家庭经历,一方面也是来源于钱学森教授的言传身教!他老人家是科技报国的典范!”
回忆当年钱学森教授上课的情形,沈博士至今仍然佩服不已。在中国科大上课,一般教授是一天上一个小时,一周上几节课。钱学森教授因公务繁忙没时间,所以他的课就集中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从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十二点,中间仅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物理力学课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演算和推理,当时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一面墙有六块大黑板,钱教授一写完,他的助教就给他擦,反复擦写何止两、三次。他的推理演算一步步,认真详尽,没有一步疏漏,整面墙的公式演算不用讲稿,信手拈来,那场面真是令人难忘!钱教授上课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详略得当,重要的内容两个小时讲一页教材,不重要的三十页一翻而过。沈世达博士认为自己受到钱教授的影响很深:“做事情一定要问为什么,脚踏实地地弄清楚才能往下走,不能虚无缥缈象做飞机一样往下滑。这就是钱学森教授教给我的宝贵经验!”
沈世达-讲学
沈世达博士第一次回到祖国大陆讲学的时候,当时的中国质谱学界,对于电喷雾电离技术的了解甚微。他对1991年自己第一次回到北京讲学的情景印象十分深刻。那次讲学是国家科委条件司的郭岩处长作的安排,由于时间匆忙,只通知了中国质谱学会在京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理事等约25人到科学院听他做关于“电喷雾电离技术”的报告。当他在讲台上看到下面坐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时,心里十分紧张。当询问到在座的专家:“各位前辈,有多少知道电喷雾电离技术的请举一下手?”全场只有两、三个人举手。当他继续问知之有多少时,回答是只知大概或是曾有听说但尚未仔细阅读文献。
“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坚定了尽我所能地向祖国推广这一新兴高端科技的决心!” 沈博士感慨地回忆道!也是从那时候起,沈博士几乎每年都回国传授技术,不是在中国质谱学会年会上作特邀报告,就是在大学、研究所、包括在实验室手把手的传授相关先进技术。沈博士的足迹走遍祖国的东西南北。沈博士总是心怀感激的铭记祖国对自己的栽培。“小时候家里并不宽裕,能够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培养。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念完小学后,家里是供不起自己上中学的。后来就是靠国家对贫困学生减免学费、杂费而上完中学的。上大学更是拿人民助学金,因此,我对国家的感情,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感恩戴德。所以有机会出国留学,我希望能把在国外所学的奉献给祖国!”
沈世达-事件
八十年代初,沈世达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物理力学研究室筹建一个分子束实验室。所以当1980年李远哲利用暑假期间应邀回国讲学(他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在中科院开办了一个分子束学习班。沈博士就去参加了。没想到,与李远哲教授的邂逅后来又成为沈博士到耶鲁大学留学的契机。
沈博士的认真求学,以及相当活跃的思路,给李远哲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李远哲教授的严谨治学和勤奋工作也给沈世达博士很深的触动。这两个星期的学习班,为日后沈博士以及和李远哲教授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所以当沈博士后来有机会出国学习分子束实验技术时,他就征询了李远哲教授的意见。出于避免学术近亲繁殖的考虑,李远哲教授认为沈博士应到其他教授学习以便采百家之长学习更多的知识。
沈世达-报效祖国
作为一名科学家,出国学习然后将所学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国内,促进国内研究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沈博士心目中报效祖国最好的形式。而他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当初报效祖国的诺言。从1991年开始,沈博士一直保持和中国质谱界的密切关系,除了经常在中国质谱学会年会上应邀作报告外,还经常出现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讲台上、实验室里悉心指导。除早年的电喷雾电离技术外,沈博士经常把自己潜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新技术传授给国内同行,向国内传递世界上最新的质谱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动态,并带回来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包括经验教训,目的是让国内同行少走弯路。前两年沈世达博士作的《质谱技术在半导体工业上的应用》这一报告,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在国内以及有不少半导体厂商和相关学者已经发现了质谱技术在半导体工业上不可估量的潜质,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沈世达-成就
沈世达博士顺利到John Fenn门下求学,并拿到了一年一万二千美元的资助。由于当时刚刚开放,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中国不是很了解, John Fenn也不例外,他不了解沈博士,也不确定沈博士是具否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或许是出于某种考验心理,导师交给沈博士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制超音速射流喷管,并且要求该喷管能加热到1000摄氏度的以上。这是当时一个美国空军研究项目的技术关键。用沈博士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心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正是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沈博士废寝忘食坚持不懈地奋战了三个月,顺利完成任务。当时沈博士不仅做出了超音速射流喷管,而且做成了可以加热到1200摄氏度的喷管因而解决了分子束技术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实验,当喷管加热到一定高温时,喷管就会漏气,无法继续实验。沈博士解决的就是这一项技术上的难题。
当时John Fenn十分开心。因为沈博士不仅完成了他所交代的任务,而且突破了超音速射流喷管的加热难题。正巧当时John Fenn去加州参加分子束研讨会,就带了几个刚做的超音速可加热喷管展示给他的朋友们看,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第二年,沈世达顺利地从访问学者转成PhD(博士研究生)。正式成为John Fenn研究小组的成员,沈博士忍不住要感谢命运女神的垂青:“所以我说成功,机遇也有很大关系。能够遇到这三位名师和恩师,使我一生受益匪浅!我一再强调人生际遇很重要的。当然我也很努力,机遇也特别眷顾我。中国科大遇到钱学森,接受最经典、最系统、最严格的训练,为我后来的求学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后来遇到李远哲,开拓了我的视野,并为我后来的研究铺设了道路。当我到美国求学的时候,有幸来到耶鲁大学,在John Fenn门下求学,我所接触到的都是科学领域里最前沿的研究。”
沈世达-评价
虽然沈博士一再地感谢机遇,但个人却可以感觉到沈博士的成功靠的不只是机遇。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对数理化的兴趣和执着;如果缺少了大学时代艰苦而扎实的基础学习;如果缺少了从事研究时的拼劲和天赋;如果告别了工作时的刻苦与坚持……那么沈世达也就不能成为今日的沈世达!而且沈世达博士还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长处,这三位知名教授在不同层面给沈博士留下的深刻的影响中,就可以发现沈博士的这一优点。
看着祖国质谱学界一日胜似一日的迅速发展,沈博士感到相当欣慰,他形容这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一样!”但是沈博士也有着小小的遗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像样的做质谱仪器的厂家。国内有一些小的、简易的质谱仪公司,但比起一流的国际同行,差距太大。据说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十一?五计划中准备投资建扶植,希望能尽快告别中国没有一流质谱仪厂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