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桂的个人简介
潘毓桂(1884年-1961年11月12日),曾任天津市市长。字燕生,河北省盐山县人。其父潘文楼,曾在广西做知府。1917年,陈光远第十二师军法处长,兼任江西景德镇统税局长。1935年6月,伙同石友三、白坚武发动「北平自治」。1935年12月,...基本内容
潘毓桂(1884年-1961年11月12日),曾任天津市市长。字燕生,河北省盐山县人。其父潘文楼,曾在广西做知府。
生平
1917年,陈光远第十二师军法处长,兼任江西景德镇统税局长。1935年6月,伙同石友三、白坚武发动「北平自治」。1935年12月,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任宋的政务处处长。属于汉奸文人,还差点把张自忠拉下水。
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潘毓桂屡次向日军出卖二十九军作战计划,导致南苑失守,后出任北平公安局局长。1938年1月17日,任日本控制占I的天津特别市市长[1]。至1939年,出国参加会议而离任。1945年中谷だ蟊徊丁1949年後继续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服刑。1961年11月12日,于监狱中病逝。
好收藏古董。曾为清末名妓赛金花书写碑文。有日本籍贯x女山口淑子,中文名潘淑华,又名李香兰。
台湾出版的光复除奸录对潘毓桂的记载
一书中,记录了潘毓桂面对审判人员的自辩。潘果然是才子,在审判人员面前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毫无愧疚之色。他认为,自己做“汉奸”,是做得有立场的。
这立场就是自己将29军的作战计划交给日军,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指点日军进攻南苑时集中攻击缺乏训练的学兵团驻地,也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
在他说来,为宋哲元周旋于日军之前,是真心为华北谋一出路。潘称当时国民党政权对北方鞭长莫及,阎锡山封建落后,都不是29军和华北民众可以依靠的支柱,华北当时唯一出路就是和日军合作,可免生灵涂炭。而且,日本文明开化,中国当时如果与日本合作,就不会有后来的八年战争,反而可以和平发展。他的理想是与日本合作,将华北变成没有军阀,政治开明的地方,为整个中国的开化建立楷模。所以,他一直为此而奔走,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好处。
他对29军的所谓“出卖”,就是为了能够让29军中的反日力量尽快失败,以免“战事蔓延,祸及生民”,以使自己那个伟大的理想得以实现――所谓卖国,乃为了爱国是也。
插图中的潘,一袭淡色的长衫,潇洒自若,宛然一个大学教授。
而潘的一番说词,亦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有人写信给国民政府,称潘虽然误入歧途,但终是名流,本心可嘉,被捕后不卑不亢,大有“国士”之风,当恕而用之。
这些人都忘记了,由于潘的出卖,132师两团弟兄在团河的全军覆没,也都忘记了,南苑之战中惨死在日军刀下的学生兵们。
28日凌晨,日军总攻南苑。战斗一打响,其炮火就集中于南苑阵地南面的学兵团驻地。随后,日军突入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残存的学兵们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在佟麟阁率教导团赶来增援之前,几百名学兵死于此役,伤亡十倍于日军。
这些死在肉搏战中的学兵,都是北平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来投笔从戎的(学兵团的主官,也是原黄埔军校北平分校的学生)。当时中国有多少大学生,有多少中学生呢?宋哲元舍不得让他们当兵,所谓的学兵团,是想将他们培养成29军未来的地方干部。他们的驻地在南苑兵营的南部,也是日军攻击可能性最小的地方(佟赵匆忙的布防主要是向北,防止日军切断其与北平联络。)。当日军扑向南苑的时候,学生们领到枪才刚刚几个小时!
他们年轻,所以他们不懂国士的风度和深谋远虑,所以他们尽管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了刺刀。
十条中国大学生中学生的性命换一条日本兵的性命。
他们换了。
学兵团的白刃战详情已经不可考,只有两点值得记住。第一,他们虽然伤亡惨重,却没有后退,曾经赶鸭子一样赶着少帅几十万大军从关外跑关内的日本兵,在他们的阵地上,没能打开缺口;第二,他们的牺牲只不过使这道阵地在中国军队手中多保留了几个小时而已。
几个小时,几百条年轻的生命,十比一的代价,值得吗?
他们也都是才子,如果活下来,也许他们中会出新一代的鸳鸯蝴蝶派,或者成为梁思成、巴玉藻。
可是他们死在了南苑这块土地上,如同轻烟消逝,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学兵团1700人中,活着回到北平的,不过区区600人而已,战死的学生,没有多少留下姓名。
也许,过些年,还会有人谈起潘毓桂,谈起他的诗,他的画,他照顾李香兰的无私父爱,甚至,他的伟大理想……
但是,没有人会记得这些学生的名字――他们根本什么也没有留下。
―――此等叛徒甚于秦桧,当诛而永不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