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的个人简介
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代表作品为《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以社会剖析的手法和含蓄深沉的风格,描绘了旧中国四川乡镇和农村的生活画面,刻画了一系列基层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人物简介
沙汀(1904-1992)作家。原名杨朝熙,安县人。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沙汀,原名杨朝熙、杨子青。1904年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7岁读家塾。少年跟随舅父经常出入于四川乡镇之间,对地方军阀、地主豪绅及其他各种社会势力的腐败情形非常熟悉。1932年出版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同年加入“左联”并继续创作。以《兽道》、《代理县长》等一批反映川西北乡镇生活的别具一格的沉实之作著称于左翼文坛,被鲁迅誉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抗战爆发后回川,任教于成都协进中学并从事文艺界团结救亡工作。历任西南文联副主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
人物生平
生于四川安县。7岁开蒙读私塾。少年时期经常出入于四川西北的城镇乡间,谙熟地方军阀和毫绅们的腐败情形。17岁进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五四新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926年毕业后曾赴南京、北京,求学不成返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他隐蔽一段时间后,1929年流亡到上海,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汤道耕)相遇,共同走上文学道路。193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俄国煤油》后,曾与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先生求教小说的题材问题。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随即加入“左联”,成为“左翼文学新人”之一。以后陆续发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着力表现真正熟知的四川农村社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回川。1938年秋与何其芳、卞之琳共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又随贺龙转赴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据地。新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色调。他写出著名的《随军散记》(即《记贺龙》)、《奇异的旅程(即《闯关》)。1940年回重庆发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此作对国统区乡镇统治者之间围绕兵役的勾心斗角,作了辛辣的讽刺。这时的作品还有《磁力》、《联保主任的逍遣》、《老烟的故事》、《堪察加小景》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写出《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3部长篇以及其他作品。《淘金记》写大后方地主劣绅为发国难财争夺金矿而引起的内讧。这一时期的短篇《范老老师》、《呼嚎》、《医生》等,表现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同时继续创作,写了《卢家秀》、《你追我赶》、《老邬》等,转而歌颂新型的农民。1976年后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枫坡》、《木鱼山》、《红石滩》。
沙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以四川作为他故事的背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农村。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沙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任上离职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仍不倦地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学习经历
1922年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接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想并广泛爱好新文艺。1926年师范毕业后曾赴北京等地,求学不成返回四川。
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政局动荡,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白色恐怖迫使他于1929年前往上海。与流亡上海的四川同仁创办“辛垦书店”。
1931年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在上海相遇,共同研究探讨小说创作。193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得到鲁迅、茅盾的肯定和鼓励。同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以后改用现实手法写出以四川乡镇社会为背景的《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四川。1938年与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同年11月随贺龙同志去晋西北和冀中一带体验生活。后写出著名的《随军散记》《奇异的旅程》。1940年回到重庆,这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潮。陆续发表《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也相继问世。此时的作品主要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从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继续创作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过渡》,赞美新生活、新人物。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坡》《木鱼山》《红石滩》。晚年以顽强的意志撰写《回忆录》。
艺术风格
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对形式、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确定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对彼压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凤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他注重让形象说话,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用简洁、含蓄、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对事物作客观的描绘,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也追求创作的情感因素和诗意,但不是感情的放纵和诗意的奔涌,而是将情感和诗意包孕在沉实缓慢的节奏和凝重、淡泊的意象中,从而透露出蕴籍、隽永的诗意来;他的作品明显地以幽默、讽刺见长,但这是一种“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别林斯基语),是一种将厌憎深藏在挪揄、嘲弄后面的富于喜剧色彩的讽刺。在美学风格上,不是田园牧歌的抒发,也不是原始遗风的追寻,而是从现实黑暗和人民苦难生活中浓缩成尖锐的畸形画面,透露出阴郁的苦涩格调,作品具有一种大巧之朴,浓后之谈的醇厚、质朴、老辣、精微的美。
人物刻画
沙汀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大量真实精确、独特典型的细节的运用,也与作品不露声色、情感潜藏的客观描绘相一致。沙汀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别具特色的。他善于从生活、从人物出发,努力发掘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形成既有浓郁乡土气息又有个性特点的语言风格。作品的途述语言也别具一格,注重语调、语势,善于用简洁洗练而又跌宕多姿的笔墨,为形象的描绘作补充,从而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体裁运用
沙汀对短篇小说体裁的运用,也是成就卓著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从大背景中选取小侧面和特定角度,又从一个或一些小的生活侧面透视事物的本质,反映大背景、大主题,这是沙汀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他很讲究对生活片断的切取,一种是对生活横断面的切取,即经过精心构选,在一段很短暂的时间内,通过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概括丰富深刻的内容,另一种是生活纵切面的撷取,往往借助一条主要线索的勾勒,将若干生活片断串联起来以展示人物和事物的发展,从而揭示深刻的社会历史进程。沙汀短篇小说体裁运用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心剪裁,充分利用所选取的矛盾焦点,对布局和结构作艺术的构思,使艺术形象既集中、紧凑,又富于变化,另开生面;既简单明了,又最大限度地发挥画面情节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沙汀的作品正是在表现角度的选择、不同主题的提练,独特的形象体系和典型化方法的探寻的基础上,经过对艺术形式、手法、体裁和语言等的推敲、锤炼和探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深沉、含蓄、严谨、精细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文学大师
沙汀是一位深受俄国文学影响的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契柯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曾经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沙汀在学习外国作家方面特别注重学习其写实精神、批判讽刺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陀斯妥耶夫斯基沉雄的笔调,契柯夫幽默的风格,以及果戈理饱含讥讽的语言等,都是在沙汀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1978年奉调北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暮年回到四川成都,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
主要作品
《俄国煤油》,写于1931年4月,最初收入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莹儿》,写于1931年10月,最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线》。
《码头上》,发表于《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1932年11月15日),收入《法律外的航线》。
《恐怖》,写于1932年4月,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线》,又收入1980年版《祖父的故事》。
《法律外的航线》,写于1932年8月,收入同名短篇集。
《法律外的航线》(短篇小说集),上海辛恳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土饼》,发表于《现代》第三卷二期(1933年)。
《老人》,《文学》第1卷2号(1933年8月1日)。
《丁跛公》,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46期(1935年4月7日),又收入《大公报·文艺丛刊》(1936年8月)。
《凶手》,《文学》第4卷6号(1935年6月1日)。
《赶路》,《创作》创刊号(1935年7月15日)。
《兽道》,《光明》创刊号(1936年6月10日)。
《苦难》,《文学》第7卷1号(1936年7月1日)。
《在祠堂里》,《文学界》创刊号(1936年6月)。
《灾区一宿》,《光明》1卷2号(1936年6月25日)。
《土饼》(短篇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代理县长》,《国闻周报》第14卷第1期。
《航线》(短篇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初版,为《法律外的航线》的新版本。
《龚老法团》,《光明》2卷11期(1937年5月10日)。
《苦难》(短篇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文艺阵地》1卷5期(1938年6月16日)。
《堪察加小景》,《文艺突击》(1938年11月1日)。
《联保主任的消遣》,《文艺战线》1卷2号(1939年3月16日)。
《随军散记――我所见之一个民族战士的素描》(报告文学),知识出版社1940年11月重庆初版。本书曾以《我所见之贺龙将军》为名,由新时代出版社1950年出版。
《磁力》,《抗战文艺》7卷2、3期合刊(1941年3月20日)。
《老烟的故事》,《文艺阵地》6卷1期(1941年1月10日)。
《在其香居茶馆里》,《抗战文艺》6卷4期(194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1
960年二次列入“文学初步读物”中出版。
《这三年来我的创作活动》,《抗战文艺》7卷1期(1941年1月1日)。
《公道》,收入《十人小说集》(沙汀等著,1943年7月重庆文聿出版社初版),后收入沙
汀短篇小说集《小城风波》。
《艺术干事》,写于1941年6月,收入短篇小说集《小城风波》。
《淘金记》(长篇小说),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5月初版。
《模范县长》,《文艺杂志》1卷1期(1942年1月15日)。
《和合乡的第一场电影》,《文艺杂志》一卷三期(1942年3月15日)。
《磁力》(短篇小说、论文集),系艾芜主编《文学丛书》之一。1942年9月三户图书社出
版。
《闯关》(中篇小说),建国书店作为“当今文艺丛书”之一于1945年6月初版。
《奇异的旅程》(即《闯关》),重庆当今出版社“当今文艺丛书”之一(1944年5月初版
)。
《小城风波》(短篇小说集),重庆东方书社发行“东方文艺丛书”之一(1944年4月初版
)。
《困兽记》(长篇小说),重庆新地出版社1945年4月、1946年出版。
《替身》,《文哨》1卷3期(1945年10月1日)。
《呼号》(即《呼嚎》),《中原、文艺杂志、希望、文哨联合特刊》1卷2期(1946年1月2
0日)。
《范老老师》,1946年1月9日、10日《新华日报》。
《播种者》(短篇小说集),上海华夏书店1946年2月、8月两版;复兴书店1946年亦出版。
《兽道》(短篇小说选集),群益出版社1946年4月出版。
《催粮》,《萌芽》1卷1期(1946年7月15日)。
《烦恼》,《人世间》复刊第1期(1947年3月20日)。
《意外》,《大公报·星期文艺》第61期(1947年12月7日)。
《还乡记》(长篇小说),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7月初版。
《呼嚎》(短篇小说集),新群出版社1947年、1950年出版。
《钟敖》,写于1947年11月29日。收入短篇小说集《医生》。
《选灾》,《小说》1卷1期(1948年7月1日)。
《堪察加小景》(短篇小说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8月出版。
《医生》,写于1949年11月。
《炮手――蒋管区生活实录》《小说》4卷1期(1950年5月1日)。
《酒后》,《小说》4卷4期(1950年11月1日)。
《减租》,《大众文艺》1卷1期(1950年5月)。
《医生》(短篇小说集),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5月出版。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
《谈谈人物的创造》(论文),《西南文艺》1953年第6期。
《沙汀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
《堰沟边》,《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
《卢家秀》,195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过渡》,《人民文学》1955年12月号。
《老邬》,《人民文学》1957年5、6期合刊(1957年5月20日)。
《摸鱼》,写于1957年3月6日,发表于《文艺月报》1957年第6期。
《开会》,《收获》总第一期(1957年7月)。
《在牛棚里》,《人民文学》1957年9月号。
《夜谈》《人民文学》1958年11月号。
《沙汀选集》(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过渡》(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63年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年4月初版。
《欧么爸》,《人民文学》1959年12月号。
《漫谈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峨眉》1960年第1期,转载于《人民文学》1960年3月号。
《作家的责任》(论文),1960年8月3日《光明日报》。
《你追我赶》,《人民文学》1960年10月号。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艺小丛书”,于196
1年7月出版。
《假日》,《上海文学》1961年2月号。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艺小丛书”,于1961年7月
出版。
《夏夜》,写于1961年6月15日。
《一场风波》,写于1963年2月至6月21日。
《煎饼》,写于1964年4月14日。
《青枫坡》(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谈),《收获》1979年第1期。
《过渡集》(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通信》(文艺评论),《文艺报》1980年第4期。
《敌后七十五天》(回忆录),《收获》1981年第2期。
研究资料
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黄曼君)1982,长江
沙汀研究传记(金葵编)1983,浙江文艺
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编)1986,社科
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沙汀小说艺术探微(李庆信)198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品评价
沙汀的作品在对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现实政治黑暗的暴露,以及对于人们的苦难、愤怒和反抗情绪的表达方面;在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对于解放后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刻画和讴歌方面;在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写出个性鲜明而又有深刻概括意义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上的追求方面;在短篇小说体裁的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四川农村风俗画的绘制方面等,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卷提供了新的画幅。
沙汀的笔触虽然冷峻犀利,却又不够舒展泼辣;严谨精当,但显得有些拘谨简约;含蓄深沉,也略见沉闷晦涩。但瑕不掩瑜,沙汀作为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中为现代文学园地增添了硕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终不失为一位有特殊贡献和卓越成就的优秀作家。
后世纪念
追忆沙汀
最早拜读沙汀的作品,是1959年至1964年我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记得在读了他的短篇小说《你追我赶》后,我被作品中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沸腾景象与时代精神深深感染,立即就写了一篇读后感,当然,这篇习作和我当时的年龄与学识一样稚嫩。
1978年,沙汀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我与沙老虽然接触不多,但在有限的交往中,他的言谈举止却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1980年3月20日,我因公出差到四川搞社会调查,准备访问马识途、高缨、克非、周克芹等作家,便前去向我们的所长沙汀请教。他告诉我,搞社会调查时要谦虚谨慎。对文艺界,他希望老中青三代作家要团结,要有风雨同舟的精神。创作上要鼓励新人和具有新意的作品,特别要关心、帮助、扶植中青年作家的创造活动。
若干年来,沙汀对中青年作家的成批出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对周克芹、克非的新作时有评论;对古华的《芙蓉镇》,他应作者的要求,进行了评论;对何士光的《乡场上》和《赶场即景》有过对比分析,肯定前者,对后者则有所批评;即使是对包川、陈朝璐这样更为年轻的作者,发现其较好的作品,也奋笔加以推荐。还有不少年轻的初学写作者将作品寄给他请教,他看后都一一回信,提供修改意见。
或许因为沙汀是四川籍老作家,又长期在四川工作过吧,他对当时的四川文艺界,特别是中青年作家尤为关心,他平时给我谈得最多的是周克芹与克非。他曾撰文推荐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此书在1982年举行的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名冠六部获奖作品之首。我到四川出差时,他曾让我当面转告周克芹,希望他能经受住成功和荣誉的考验,不要骄傲,不要背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本书的“包袱”,而要“更上一层楼”,坚持在生活基地与群众同甘共苦。他说克非有雄厚的生活基础,技巧熟练,文字不错,长篇小说《春潮急》特别值得注意。此作品中,像徐元菊、金毛牛等人物就写得不错,可惜两个主要人物李克和李春山却逊色许多。他希望克非能对这两个人物进行加工,把整个作品做些必要的改动,不然的话,因为这两个人物而影响整个作品,那太可惜了。当然请出版社重排,就需要资金。倘若出版社表示为难,他愿意在经济上承担一部分。
据我所知,沙汀对作家作品花费力气最大、付出心血最多的是长篇小说《红岩》。当年看过《红岩》原稿的,大都认为不容易改好,他却认为,经过加工可以成为一部力作。《红岩》原名《禁锢的世界》,调子有些低沉,作者描写的是禁锢在集中营的生活,极少接触到全国已临近解放的大好形势。其实,当时敌人早已外强中干,惶惶不可终日,而被禁锢的革命者已觉察到了。这是作品初稿最大的不足。为此,沙汀多次找作者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恳谈,前后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与作者们逐章讨论,他又多次声明,他的意见、建议仅供作者们参考。
1981年,有出版社请沙汀找人编《农村文学作品选》,沙汀建议当代文学研究室承担这一工作,当代室的领导就让我接受这一任务。4月9日下午,我去沙汀家,他向我详细谈了出版社领导与他商议过的一些设想,谈了编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他说要选那些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新的形势,鼓舞人民向上、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要选那些农民真正看得懂的作品,如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何士光的《乡场上》、王润滋的《内当家》等内容好、形式朴实的作品都可以入选。沙汀反复向我谈普及农村文化、为农民编书的重要意义,希望把这工作做好。最后他还叮嘱我说:“你回去与许觉民、张炯他们商量,请他们作出具体安排,我的意见只供参考。”沙汀29年前说的这番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是一所之长,不搞“我说了算”的“一言堂”,而是与大家商量,自己的意见“只供参考”。这种处处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平等待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令人敬佩。
临别前,沙老还告诉我:“评论文章要写得朴实,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要一味地唱赞歌,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样对作者对创作才会有益。”后来,我将在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上刊发的《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三访周克芹》寄给他看,沙老仔细看后给我写了一封长信,着重指出拙文一些不足与不妥,例如“新星”一词“略嫌浮华”。后来吉林的文学刊物《长春》在刊发此文时,编者就删去了正题“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而用副题“三访周克芹”,印证了“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
1985年12月23日,我应《花溪》编辑邓星荣之约,请沙汀谈谈他的创作经验,谈谈文学界若干年来的经验教训。这天,沙老的精神很好,谈了近两小时。他说,一个作家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是不一样的,他无情地解剖自己,说他早期的作品就有概念化的毛病,有些作品也落套,在结构、表现形式上缺乏独创。他认为搞创作没有生活不行,生活越厚实越好,进行创作时更要把全部生活积累调动起来。他说他所反映的生活都是他熟悉的,人物都有原型,不过,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经过补充、改造、加工、综合、概括而成的。他说:“我这个人缺乏想象,没有原型几乎就不能塑造人物。”
沙汀认为搞文学创作重视生活积累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各方面的素养。他认为搞文学创作不懂得哲学的基本知识不行。他曾建议《人民文学》杂志办的函授要开哲学课,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说,初学写作的人认真选读名著十分重要。这些名著不仅在艺术方面有所借鉴,更重要的是帮助你如何观察和体验生活。
在谈到我国文艺界若干年来的经验教训时,他认为,有的作家、艺术家整天忙于社会活动,那势必会耽误自己的创作。第二个经验教训是:作家搞创作,写什么,怎么写,不能勉强,不能命题为文。否则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无异于赶着鸭子上架。他举例说,艾芜当年写完长篇小说《百炼成钢》以后,搜集了包括王铁人在内的有关大庆石油工人的大量材料,准备写长篇小说。还未动笔,修建十三陵水库开始了,于是作协又鼓励他到修建水库指挥部工作,完成一部反映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他照办了,搜集了不少资料,后来也写了二三十万字的初稿,乃至累病了,可是一直没有完成。沙汀说:“作协原本要我承担这一任务,我却推荐了他,对此我至今还感到内疚。倘若当时我建议他写散文,可能他的散文集早已出版,而且还会再版若干次。”
沙汀还说:“我们过去曾强调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现在又强调反映当前的改革以体现时代精神,总的来说,我是同意的,但不能绝对化,要看具体情况。因为作家的年龄、阅历、经验不同,读者的欣赏趣味也很不一样,因此,作家的创作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
我认为,沙老所谈的创作经验、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初学写作者及中青年作家所提的希望和建议,对当今文坛都不无补益。
纪念沙汀百年诞辰
巴山蜀水凄凉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剑门关内的川北安县有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年,他的名字叫杨朝熙,也就是后来的沙汀。这位
李白的小同乡收拾起行囊徒步到成都求学。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文学少年也来到了成都,他的名字叫汤道耕,也就是后来的艾芜。艾芜出生在成都平原的新都,这里也曾诞生过一位名震中华的人物,明朝状元杨升庵。两位少年在成都不期而遇了,他们一同进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梦想着有一天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声音教出天下英才,振兴社会国家。
沙汀艾芜没有失望,两位志同道合又同年同庚的伙伴进入的学校乃是当时蜀中最著名的学校,“名校历经年,风流士,多翩翩。锦绣天府,声光万里传”。这里荟萃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许多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干将,他们当中有的人成为了共产党人,如张秀熟,袁诗尧等,革命老人吴玉章亦曾到校上过课,著名的革命先烈杨 公、李硕勋也来发表过讲演,他们为沙汀艾芜上了人生哲学的第一课。沙汀的家乡安县那一幕幕大鱼吃小鱼的悲惨画面无时不在啃啮着这位寂寞少年的心,而今到了成都同样看不到锦江春色,花近高楼,唯有玉垒浮云,千秋雪岭时时掠过沙汀的眼帘。沙汀这位善于思考的青年学子想把这些人间的不平统统揭露出来,然而他不知道该怎样入手,于是找到了文学好友艾芜。他们想组成一个文学社团,办一个文学刊物,像《新青年》那样呼喊出民众的苦难,把巴山蜀水的血泪哀歌呈献在世人面前,让统治者颤抖。
此时的沙汀艾芜已经阅读了不少的进步文学刊物,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深深地吸引着两位文学少年的创作欲望,而创造社为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使他们顶礼膜拜,尤使他们兴奋莫名的是创造社的主将郭沫若还是他们的四川老乡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沙汀艾芜沉醉在一片色彩斑斓的文学梦里,他们在老师袁诗尧的率领下,撰写稿件,油印资料,将一份份散发出油墨芳香的文学小刊物播撒到学校,播撒到社会。尽管沙汀艾芜的文笔还是稚嫩的,但是无数读者已经从他们的笔下读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泪哀歌,显现了未来的文学巨星不凡的创作基础。“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走马锦城西的沙汀艾芜正准备着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的时候,成都发生了惨变,张秀熟老师被捕了,袁诗尧老师牺牲了,血雨腥风笼罩蓉城。沙汀在白色恐怖的1927年加入了共产党,他以哲人的智慧在谋划着未来的路标,而艾芜则踏上了充满崎岖的弯弯山路,告别了蓉城,告别了四川,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
南北烽烟万里程
一九二九年秋天,沙汀来到上海学习革命文艺,研究普罗文学。与沙汀的幸运相比,艾芜却要苦难得多,自从成都一别,艾芜便万里投荒来到了西南边陲的滇缅路上。多少个日日夜夜,艾芜都是和苦难的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山峡中那些盗马贼,贩鸦片的,绑票的,甚至小偷妓女都成了艾芜的伙伴。艾芜此时经历着人生的嬗变,一方面有抱负有理想,另一方面囊中羞涩,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后被缅甸的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到上海。一天,在四川路上,艾芜与沙汀不期而遇,沙汀邀衣食无着的艾芜到亭子间同住。在这里,他们一起读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并一起写信向鲁迅先生求教革命文学的道路,于是在鲁迅的亲切教诲和引领下登上中国文坛,成为了“左联”的坚强战士。
从此,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佳作频传,沙汀先后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一个秋天的晚上》。沙汀熟悉四川农村,尤其是他的家乡一带的生活,举凡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社会民生,沙汀无不了然于胸,而今有了鲁迅先生的培养和扶持,沙汀的文学才思如汩汩泉水,喷涌而出。他写了乡间的流氓恶霸,写了地痞无赖,写了官僚地主,写了贫苦的农民,清贫的教师,以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杂色人物等。《在其香居茶馆里》便是这样一部刻画社会众生相的讽刺力作,《一个秋天的晚上》揭露黑暗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这些优秀作品,从而奠定了沙汀在三十年代文坛上的地位。艾芜同样以不凡的创作实绩赢得了文坛的肯定,他的优秀中篇小说《南行记》便是这一时期的扛鼎之作。史称鲁迅的得意门生,前有二肖,即肖军、肖红,后有沙艾,即沙汀、艾芜。两个蜀中俊杰终于成就了他们的文学梦,一个以四川农村为题材,终生矢志不渝,一个以漂泊奇遇为创作对象,毕生辛勤耕耘,在共同的希冀中弹奏出了哀婉动人的美妙乐音。“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为高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既是文学知音又是四川老乡的沙汀艾芜此时此刻同时想到了四川老家。
思家的沙汀艾芜未能作蜀山之游,抗日战争爆发了,两位同窗兄弟,同年好友再一次生离死别,一个去了陕北延安,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一位去了桂林,战斗在国防线上。一九三九年春天,沙汀随同贺龙师长来到了河北,与战士们一道引吭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记贺龙》,将八路军的英武神勇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决心。“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至此,沙汀的创作上到了一个巅峰期,不久创作出了他的长篇力作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为新文学运动又添加了几枚秦砖汉瓦。这一时期的艾芜,在经历了数年的抗战生活以后,也拿出了他的鸿篇巨著《故乡》、《丰饶的原野》,从而为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划上了一个浓重的句号。
文学双星俱还乡
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沙汀艾芜与解放区文艺大军会合了。沙汀向率部解放成都的贺老总说:“贺老总,我来归队了。”贺老总说,“欢迎你的归队。”接下来贺老总又打趣道,“你这个沙汀啊,人家都是老婆跟着老公走,你倒好,跟着老婆走。”说完爽朗大笑。对于这段典故艾芜是知道的,那是在抗战非常艰苦的年月,沙汀曾挈妇将雏离开129师回到后方,如今旧事重提,沙汀不免忐忑,然而贺老总何等宽厚,沙汀的眼中溢出了晶莹的泪光,艾芜也同样潸然泪下。三十年代的老党员,“左联”的老战士,如今双双又重新回到了党的旗帜之下。新中国百废待兴,沙汀艾芜豪情满怀,青春勃发。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到处都是歌声,到处都是笑声。沙汀艾芜继续用他们的笔,他们的歌声描绘着绚烂的生活,如歌的岁月,不仅如此,作为四川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他们还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培养和扶持后进上来,为四川文艺百花园锄草修枝,培土浇灌。沙汀艾芜的辛勤培育,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四川两大期刊《四川文学》、《红岩》便是在两位老人的主持下诞生的,其中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家。
秋风秋雨愁杀人,人间亦自有阴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政治开始滑坡,知识分子首先罹难,而文艺界更是创深痛巨。然而沙汀艾芜以他们伟大的人格保护了一批好作家和文化人。说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四川文艺界几代作家无不交口称赞沙艾二老的盛德。有几个突出的例子,外界是不知道的。一个是罗广斌创作小说《红岩》,罗广斌是大军阀罗广文的弟弟,属川东人,1949年挺进报事件之后被捕,即小说刘思扬的原型,因他与江姐在地下工作时期并不熟悉,故在创作上有一定难度,是沙艾二老鼓励他一定要写好江姐。江姐原名江竹筠,在万县从事地下工作,艾芜说万县西山之下有一景点名响雪石琴,以此作为江姐的名字寓意十分美好,罗广斌采纳了艾芜的建议,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江雪琴的名字。由于沙艾二老的悉心指点,热情扶持,使长篇小说《红岩》成为红色经典,轰动海内外,这是四川文艺界的一大盛事。
第二个例子
是沙艾二老对周克芹的培养,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创作是有一番艰辛的经历,而克芹的个人生活也很苍凉,是沙艾二老勉励他坚持写完,出版之后获得好评。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又是沙汀力排众议,高度评价这部书的价值,并亲笔写信给全国作协,全国文联,中宣部等领导,予以坚决有力的推荐,最终得到周扬同志的高度重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周克芹声名大噪,还担任了省作协副主席,但是不久,家庭发生了一点变故,有的人主张在报上点名批评,又是沙艾二老站出来为周克芹说话,从而保护了他的名誉,让他又创作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作家高缨、克非的成长也与沙艾二老分不开,五十年代的青年诗人梁上泉的成名同样也渗透了沙艾二老的心血,人们齐声颂道:沙艾德艺在人间,春风桃李遮栏杆。曾记当年巴山月,又照夕阳满山川。
公元一九九二年,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沙汀艾芜走完了他们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双双回归故里。一个回到美丽的安昌江畔,与诗仙李白为伴,一个回到桂湖边上与状元升庵为伴,在清风明月,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敬爱的沙汀艾芜二老,愿你们的灵魂踏着潇湘之路去和伟大的屈原相会吧。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6月2日出生于四川新都县,1992年12月5日在成都逝世。逝前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