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宏湘

时间:2023-12-04 17:23:25编辑:小蔡

蒲宏湘的个人简介

蒲宏湘,1945年生,四川南充人。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警察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成都市丙戍金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执行院长。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

师从余中英先生(号兴公)。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六届书法篆刻展,中日现代书画作品展国际书法精品邀请展,首届中韩书法交流展,全国首届正(楷)书展。作品传略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画名人集》等辞书。作品为《中南海》收藏及境外、国内博物馆和社团个收藏。是《余兴公书法篆刻集》、《徐无闻书法集》、《白允叔书法集》执行编委。

作品年表

1984年参加全国第二届“神剑”美术书法摄影展获优秀作品奖

1987年参加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

1988年行书辑入《当代中国书法家作品集》

1989年参加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 1992年参加中曰现代美术展

1994年参加全国首届正书展、国际书法精品邀请展

1994年行书辑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卷

1995年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1999年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1999年四川省文联授予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1999年行草书应邀铙常德诗墙

2000年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0年隶书中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

200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2001年正书对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收藏

2003年应邀参加中国首届竹文化书画展

2010年正月,“蒲宏湘书法展”在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举办

社会评价

贵于书境见清刚 ―― 何应辉

(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

蒲宏湘先生是新时期以来四川书法承前启后一代中的佼佼者。其从蜀中宿耆余中英先生学,由晋唐入道,继涉汉魏,兼擅多体而尤以楷书著称于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复兴之后,宏湘先生不仅继续青年时期的修业,创作日益精进,而且深究传统文化精义,对书艺一道有着深切而直入的内理认识,并直接影响了一批青年作者。

宏湘之书以楷书立定规矩,交会晋唐,融以篆隶,溢为行草,尤对于以钟王为源头的文人书法优秀传统有着深入而不泥故常的研习和创作实践。其行草书雅健婀娜而不失遒润,飒然有一种英爽之气,空间节律在跳宕活泼起伏有致中求得流贯统一。其楷书的成绩更为突出:或峭劲清简存钟王遗韵;或兼取虞、颜,本于唐而又出以己意,朗健、丰润、平和;或出入隋、魏兼会隶意,揉合多端,收放有致,险夷交辉,等等。皆呈现出不同的风情面貌,但又归于独立而统一的风格特征,那就是以精健而活脱遒润的笔调与雍雅开朗,正而寓奇不拘一律的空间形式,表现出雅正练达、清朗刚健的意韵境界。――我以为,这就是蒲宏湘书法可贵的总体精神特征。 在当代书法创作自八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十余年间以空间形式的奇变而求开拓新境的潮流之中,蒲宏湘一方面关注、研究着当下的时风,审慎地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着判别取舍,同时更不断地审视、调整、深化自己对传统的理解与学习,逐步提升这自己。

当代楷书创作有几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其一是立求融通汉魏或魏唐,在体裁、字形字势上出变化,虽排布成篇满目琳琅,但较疏于通过字与字之间相互关系的呼应顾盼偃仰相承造就通篇有机的整体;其二是虽左挪右移,欲通过字势的奇变,打破行、字位置的整齐而活跃章法,但却难免在刻意摆布中表现出花拳绣腿、搔首弄姿的过于技巧,而失却正大雍穆的气象与质朴真淳的意韵,自少有境界可言;其三是摆不脱实用性写字的精神状态,无法进入艺术创作之境。凡此三者,均难以通过作品通篇的有机整体,表现出浑成的整体气象与高尚的气息、格调和境界。而由于楷书在文字体裁上的先天局限,又给实现这一创作目的造成了特别难度。缘于这种尴尬,当代书坛遂有“激活唐楷”之说,更有“今楷”的提法出来。愿望是好的,但实践得如何,提法的学术准确性,都尚待研判。

鉴于这种现状,蒲宏湘的艺术实践,能相对更好地将尽精微于致大局统一起来,表现出整体性的气象意韵,达于雅练清刚的境界之美,就格外显得难能可贵了。较之于前述时尚的形变,一重内在精神,一重外在皮相,是有层次高下之别的。

我忠心希望宏湘先生集老健之精力,发挥优势,在书法尤其是楷书艺术的领域,进一步打通汉魏晋唐,并融通古今,以更为独立成功的个人风格和丰厚的创作成果,创作新的高峰!

个人文章

书艺心瓣

余学书,由先君发蒙,游于艺,则在弱冠。虽钟情于此,却难入门径,得挚友绍介,拜在余中英(号兴 公)先生门墙,遂得渡书学之津梁,稍有成焉。

恩师四川郫县人,民国时期川军将领,其在军旅,然以儒雅著于世。书法诗词受业于清末监察史赵熙先生,绘画、篆刻则受业于齐白石老人。缘时代际遇,与张大千、徐悲鸿、谢无量等大家过从交往,砥砺艺事。因人艺清刚,饮誉巴蜀。

蒙先生师青睐,悉心教诲,书学由唐楷颜、褚、虞入手,识规矩,正手足。先生谓:“趁年轻,多习正书,壮其骨格,理同储蓄,备尔后不时之需也。体势不立,则不明书理,不笔法,不识阴阳向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朝学执笔,暮习行草,恐堕入油滑,终为俗格。若师古人,取法乎上,与今之名家堪称同门,所别,在显与不显而已;如师今人,取法者下,聊为今人之徒孙,志非高远,稍有不慎,则入旁门。”又道,“虽字有百日功,而书无百日功,积学而成。大凡草书有法,而行书无法,功夫在字外。”先生谓余要旨,大略其上,实可作书法备旨观也。

在先师督导下,以楷书奠定基础,上溯北碑,探源汉魏,小楷宗王右军《黄庭经》及钟元常等。已立规矩,而溢为行草。行书发轫于《怀仁集圣教序》,于颜鲁公书用功较勤,兼及宋四家意趣,求同脉异派,共树分条之效。草书服膺大王《十七帖》,体味提按转折之机杼,转辗《智勇千字文》、《书谱》等。先师授徒,启发为主,示范次之,功用于开启后学心灵,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追随先师十三载,获益非浅,余以为,所获并非简单的笔墨技巧重复,而是人格的驯化,人品之独立,即书品之独立。深感书法的学习或谓个人风格的形成,绝非朝夕之事。这一切,务须建立在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发心”的认同与践行,“发心”的认同,则为追求艺术之自觉动力。离不开中华沃土的深厚氛围,更不能摒弃汉字和书法几千年的积淀,不同的形质与基本框架及文化属性。汉字,是中华民族一切文明的源头,及书法创作直接的依据和唯一的载体。剥离了汉字的形、声、意,肢解了其载体,则悖离了汉文化本源,内核荡然无存,书法艺术,夫复何言?

两周金文、秦篆汉隶、魏晋风骨、六朝墓志、唐人楷书、宋人行草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应运而生,因代而立,交相辉映。尽管不同的时代存在着审美理念的差异,但汉文化属性却贯穿始终,相济而不相非。它是上下几千年,我们先哲之心血与智慧的凝聚,岂可轻言放弃。就书体分类而言,篆、隶、楷、行草书体的确立,其本身就深刻地展现了汉字在不同阶段的创新,并服从于社会实用与审美需求的多元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圆融无碍”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现象,是世界上任何一国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况乎碑帖二宗,浩如烟海,一个书人,穷毕生之力,也难尽善其美。因此,悖离了中国文化本源的花样翻新,即等同于任何人可玩弄于掌股之间的一种游戏,亦无艺术可言。 窃以为,当代书法的创作与发展,所缺失的不是创新,而是对经典的深入、继承。

书法的学习,只有循其矩、明其道,结合自身真实的审美需求,择其善者而师之,在“否定之否定中”渐入佳境。

跻身此道,五十春秋,冷暖自知。展览于我非为艺之旨。书法于我,既是一种生命之寄托,也是获得愉悦之乐事。立足当代,以平常心,写平常字,此余之信念。过耳顺之年,得宗性上人及宗华法师等大德勖勉,庚寅正月在成都文殊禅院举办第一次个展,有感于斯。草此简章,命之书艺心瓣。

上一篇:蒲立勋

下一篇:钱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