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乔(导演)的个人简介
乔乔,外文名JOJO,中国汉族,电影编剧、导演、摄影师,独立电影人,“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品为“激情三部曲”《膜》《巢》《套》、《第三极》。2011年推出“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青年导演计划。获得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奖、第十届四川电视节国际金熊猫奖、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入围奖、第二届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短片奖。
乔乔简介
乔乔,青年导演,编剧,电影摄影师,独立电影人,“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主张以“遵循自然光、隐藏摄影机”的手法拍摄,用镜头说话,用光影叙事。导演电影“激情三部曲”及中国首部野生动物电影,数度获奖,被媒体称为“电影苦行僧”和“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
公益电影人乔乔
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国有这么一个执着的人,一年四季用摄影机记录着生态变迁和环境污染。在深邃无声的镜头背后,有他一双热切闪动的眼,把他炙热的公益之心一次次的熨烫在每一个画面上。用光影的温度感染心灵,用光影的力量呼唤公益,在光影的交错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铿锵有力、跳动着的公益之心!他只为实现一个理念: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
他不是环保局官员,也不是林业局官员――本该是环保局做的事儿,他做了!本该是林业局做的事儿,他也做了!当他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超越了官员,树立了一个“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的标杆。世界之所以还这么美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有他这些人的爱!
他身为电影苦行僧,心为良知公益人,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热爱生活,敢于说真话,不时通过微博发出中肯的批评。删帖、禁言、关小黑屋,神马都是浮云,他通过微博告诉我们:也许当今的互联网不再需要偶像,但一定需要正能量。
他是 @导演乔乔JOJO (新浪微博)。
拍常规的商业片,既赚钱,又体面,还能慢慢在这个星光熠熠的圈子中积累人脉和经验。但是,这个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青年导演乔乔却出人意料地拐上了一条绝对非主流的羊肠小道:拍公益电影。
为了把“拍摄中国野生动物电影”这个“烧钱而又赔钱”的活儿干到底 ,乔乔已经花费了数百万元,卖了房子又卖车,借完亲戚借朋友。“我会不定期地接一些商业片的活儿,赚了钱就再次投入到纪录影片的拍摄中。”
作为一个公益电影人,他践行“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他说,“以自己的想法来拍摄我想要表达的影片,将是我在孤独的电影之路上不断求索的。”
人民日报以《100个人的中国梦:“疯子”导演乔乔“砸锅卖铁”拍公益电影》为题,报道了他甘于清贫寂寞、投身公益电影的感人事迹,称他在“传递基层正能量”。
中国青年报这样写道:对他来说,几年来最美好的时刻,既不是手握国际大奖,也不是被同行称赞,而是守候和拍摄的“每一分每一秒”。
法制日报这样评价:“他们是一群特别勇敢的人,不为赚钱,也不为名声,只为有所表达,纪录这个时代的点滴。”
中央电视台则以《电影苦行僧》为片名,滚动播出了他执着于野生动物电影拍摄的公益广告。
作品简介
《迷失的家园》
本片以野生动物为主人公,全片无台词,无解说,无旁白,无字幕,没有任何人为的语言和文字说教,完全以电影化的视听语言呈现,诗电影的处理手法,力求营造一种诗意而悲壮的美。一幕幕写实镜头和一个个诗化蒙太奇段落形成的情节张力,体现了对人性和对情感的深度反思。
本片历时5年拍摄,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刻画了我们人类给自然以及动物所带来的伤痛,真实地展现了它们的悲惨命运,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本片由@乔乔影视传媒工作室 出品,青年电影制片厂、@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 摄制组、@乔乔影视传媒工作室 摄制,仅授权@优酷网 独家播出。
点开《迷失的家园》,翱翔于蓝天的鸟儿鸣叫着掠过天际,片中多次以鸟儿惊飞的身影和急促的叫声,分出一个个野生动物及生态破坏的小片段。
片段一:一只正在孵蛋的鹭鸟被吓跑后,一个中年男子出现于已经有鸟窝旁,取出一枚鸟蛋,在地上磕破,看了看后丢掉,又拿起一枚,又磕破。窝里的4枚鸟蛋全部被他毁掉、丢弃。
片段二:小浪底调水调沙后,临近夜晚,4只落入水中的幼鸟张大嘴巴,声声哀鸣,眼神中满是绝望……
片段三:一只小鸭子在岸边死去,另一只小鸭子发现了,它依偎在尸体上,目光逐渐暗淡……
片段四:一只普氏原羚鼓足力气,用坚硬的角尖撞击将其圈起来的铁栅栏。它一次次地撞击,但铁栅栏坚不可摧……
还有这些:干涸龟裂的河床上,翻着白眼的死鱼;迁徙过程中的鸟群,飞临山头,突然灯火通明,到处是鸟网,枪声大作;被剥皮的野兽,被污染的河流……
对于“片段一”中那个男人磕破鸟蛋的举动,乔乔委托助理解答:那组画面是用1000mm长焦镜头,在黄河对岸拍到的,对方毫无察觉。他们后来了解到,当地有个风俗,吃“毛蛋”大补。“毛蛋”就是雏鸟在蛋中孵化成形但还没有破壳的形态,那个人一枚一枚磕破鸟蛋看,应该是在寻找“毛蛋”。
“片段二”中,4只即将被上涨的河水吞没的幼鸟,网友担心它们最后的命运。
乔乔说起来拍摄过程依然后怕:“黄河调水调沙那会儿,大水下来非常凶猛,本来滩涂上是没有水的,眼看着水一点点过来,眨眼功夫,雏鸟的窝就漂起来了。如果大水一冲,肯定活不了了。那时候已经是晚上,我们也没带手灯,之前给河边的船老板打了电话,一旦出现什么情况一定要来接我们。我就在想,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因为还要背着100多斤的设备跑。助理说:u2018算了。u2019但我心里很难受,都跑了100多米了,又返回去,把鸟宝宝救起来。然后我们就拼命跑,水都已经齐腰深了,我们把设备举起来,那情景真像电影中的情节,如果当时水涨得再快些,真没命了!”
“5年来我们仅做了一件小事”
获奖情况
2011年,《家园》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短片奖;
2011年,《诗意的栖居》获亚洲首届行者户外影像节最佳自然类影片奖;
2011年,第二届光华绿色发展贡献奖。
乔乔故事
乔乔:砸锅卖铁给动物拍电影
(来自官媒综合报道)
清冷的早晨,一弯月亮还高挂空中,一群天鹅划过静谧的天空,几只白琵鹭在黄河滩上悠闲地觅食……
这就是纪录影片《家园》中黄河中下游的一幕景象。
每年冬季,数以万计的鸟类在此栖息、越冬。没有旁白,没有人类的主观,在天籁般飘渺的音乐声中,只有大自然在向我们诉说它的故事,这也是《家园》的拍摄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乔乔,想向我们表达的环保理念: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上,《家园》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主竞赛单元角逐中获得“最佳短片奖”。虽然这部影片只有短短四分多钟,却是导演乔乔用了4年时间、从2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剪辑而成的作品。
乔乔说,对于是否获奖并不是很在意。他认为,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奖的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没有获奖的不见得就不是好作品;他会把这种种荣誉当成一种鼓励,激励着他不断上路。
2008年,6个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上路了。5年多的时间,他从未想过放弃。乔乔和他的“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摄制组一年四季奔波在野外,风霜雨雪,披星戴月。因为没有车,每天扛着一百多斤摄录器材往返于驻地和拍摄地,有的时候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早上常常4、5点就起床,而晚上收工回到驻地就已经11点多了,一天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啃烧饼,睡帐篷更是一种常态。早上一个大饼、一瓶水,中午因为要节省时间,常常顾不上吃。常年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乔乔显得有些营养不良。对于如此辛苦的拍摄状态,导演乔乔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有觉得苦,已经习惯了,就这样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常年在野外拍摄,危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不惊扰野生动物,并找到最佳拍摄角度,高难度的拍摄动作常常上演。一次在山西,为了拍摄悬崖上的鹭鸟,乔乔系着安全索,猫在峭壁一块突起的石头上,身后是无可依傍的峭壁,下面是深不见底的黄河。乔乔说,虽然会后怕,但拍摄的时候根本顾不上。
导演认为自己是个一根筋的人,只要是喜欢的都会想办法去做。饭可以暂时不吃,觉可以暂时不睡,而他酷爱的自然生态环境影片,却不可以不拍。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拍摄的过程中,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
5年的拍摄过程,已耗资数百万,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数字。没有投资者的投资,没有基金会的援助,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这个青年身上。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纪录片也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乔乔导演认为,电影业的过度浮躁,造成纪录片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而资金、设备和专家等资源的匮乏,电影人的急功近利,种种现状致使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摄制在中国尚处于零起步状态。“当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的时候,有人曾声称u2018纪录片的春天u2019来了。事实上,每年国家生产的纪录片一共才多少部,有多少进了院线,有多少人买票去看,又有多少在央视的纪录片频道和电影频道播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商业片垄断市场,院线、观众冷落纪录片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还是叫u2018纪录片的冬眠u2019更靠谱些。”对于纪录片的未来,乔乔并没有盲目乐观。
为了筹措资金,将纪录影片继续拍摄下去,他卖了房子又卖车,借完亲戚借朋友。“实在没钱了,就去拍摄一些广告或商业片,赚了钱就再次投入到纪录影片的拍摄中。”
为了省钱,住最便宜的旅店,或者就是在拍摄地附近搭个帐篷,风餐露宿,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生活上的开支能省就省,但拍摄一点不能马虎。他唯独觉得抱歉的是对他的团队 ,“他们跟着我啃烧饼,吃咸菜,我看着挺心酸的。”
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人们对纪录片没有兴趣,很少有人愿意进电影院看一部纪实的影片,另一方面大多数纪录片很难拿到拍摄许可证,根本就没有进电影院公映的资格。同时纪录片的运作也不同于商业片,一部商业片,什么时候拍,什么时候剪辑,什么时候宣传推广,什么时候上映,都是有计划和安排的,而纪录片需要的恰恰是时间,而且是大量的时间,积累的越多内容越丰富,但时间就是金钱。乔乔认为,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作为纪录片导演,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必须的。
在中国民间纪录片还不成熟的时期,纪录片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从拍摄器材的租赁、购买到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导演自费解决。如同大多数纪录片导演一样,乔乔也是一边接商业活动,拍广告、拍商业片,一边拍纪录片,赚了钱就投入到纪录片上。
做纪录片的人只是想要把心里的所热爱的东西表达出来。“他们是一群特别勇敢的人,不为赚钱,也不为名声,只为有所表达,纪录这个时代的点滴。”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作者张同道这样评价执着的纪录片导演们。
乔乔说:“纪录片的拍摄不同于剧情片。纪录片需要的是时间,尤其是自然环境影片的拍摄。每一部片子都要耗费大量时间,从大量的素材中剪辑合适的画面。拍摄过程中要携带大量设备,一天几百块钱租车费,再加上摄录器材租赁费等,一天拍摄下来,成本就是好几千。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或借来的钱,当时确实是负债累累。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郑州电视台的鼎力支持和厚爱。最终,我们是要从20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完成一部标准长度的纪录电影。这部12分21秒的公益纪录短片《迷失的家园》是为u2018献礼《2012》u2019。”
乔乔说:“我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会想办法去做。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而电影却不可以不拍。这注定我将继续痛并快乐着,不舍昼夜……”
李安的御用摄影师林良忠先生非常欣赏乔乔和他的作品,曾戏谑地送他一副对联,上联:做公益,卖车卖房拍电影;下联:为环保,愿做电影苦行僧。乔乔来了个横批:自讨苦吃。
乔乔在个人微博中谦逊地表示:谢谢大家!5年来我们仅做了一件小事:只为唤起更多人的善念,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未来留住美好家园!
媒体报道
东方早报:《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对话系列之乔乔:“卖车卖房拍纪录片,我没疯 ”》2011年9月14日
京华时报:《北京导演自费拍环保片――4年来艰险拍《家园》 获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大奖》2011年10月25日
新华网:《新华网评:别让“环保狂人”沦为“悲情英雄》2011年10月26日
中国青年报:《摄影师乔乔:砸锅卖铁给动物拍纪录片》2011年11月30日
法制日报:《纪录片缩影:一个孤独的纪录片人》201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