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颖豪

时间:2023-12-04 03:51:07编辑:小蔡

宋颖豪的个人简介

宋颖豪(本名宋广仁)1930年生,河南襄城人。文学硕士;早于四十年代后期即以念汝、白圭、襄人、殷嗣等笔名发表诗作。于五十年代中期转注于英美诗的译介,卓有优绩。著有《麦帅传》、海明威研究及中国现代史论文多篇。译有《诗经验谈》、《美国诗选》、《水晶诗选》、艾略特的《诗选》及《荒原》等。现任《诗象》诗社社长及中国文协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诗词目录

《神木》 《窗前树》 《小鸟》 《美国的原始》 《驻立雪幕林畔》 《雪尘》 《未走过的路》 《下午之歌》 《那人来自中原》 《小白球传奇》 《火与冰》 《我是夜熟知的人》 《我是拜月的人》 《五行诗五首》 《但我是没有理由醉的》 《黄金之物不久全》 《宋颖豪诗集》

诗词节选

《五行诗五首》

一、

曙光挞窗而入

扈从的小岛连番嚷嚷

一睁眼,赫见

东山俨然肃立在窗前

幡然醒来 振衣而起

二、

窗户率性而爽朗

不怕黑暗,喜见光明

瞧见什么总是说个明白痛快

却有人执拗忌疑

拉下帷幕 蒙上眼睛 图个清静

三、

提起人生方向 真教人茫茫然

昨天的昨天是前天

明天的明天是后天

有人惶惶于身后,有人忮忮于生前

你说 该在乎事前?或留芳或遗臭?

四、

说什么也无法堵住

悠悠之口,或风或雨

时晴时雾,团团的疑云依旧

君不见 衮衮的涎沫肆意飞溅

频频浸泡着望晴的期盼

五、

不是这样说定了的吗

狐疑却发酵在杜撰的前夕

花非花 雾非雾 本来有此一说

雪山上聚落有云的逍遥

每每中意的竟然是劫后的庆幸

《我是拜月的人》

久久深埋在心灵的底层

遂而染上嗜苦的好癖 一杯一杯

总爱独饮 在月下

在咖啡的醇香之中

我是拜月的人

咖啡的芳芬袅袅漫升

我用小匙轻轻搅动

氲氤中 总是会想起

那门儿是怎样开启

门口怎样绽开一朵玫瑰

蓦的 艳红的花瓣点燃了

春青的彩灯

焕然是夜的绚烂 缤纷似锦

已是暮春

温馨的花径 嫣红翠绿

又是枫叶沥血的季节

月亮圆得格外出色

那铃声回响着风的消息

风行吟在我的慕盼里

只是月亮莞尔不语

我知道 你将伴月起舞

凌水波之涟漪

而在零乱的婆娑影中

翩然来迟 还是那般诗趣

月亮嫣然笑了∶

’这就好了 圆满如是。’

对月举杯

仰首吞下冷冷的黑咖啡

《神木》

千手佛抖开曙曦

为我披一袭金光袈裟

晨雾涌至,滚滚然

见证群峦乃远古的岛屿

而我了知云是升华的海洋

怡然

或濯缨,或洗耳

抬徕二三童子

看日出 听松涛

且风且舞

我非智者

虽然历史如年轮

我非逸者

只是

《驻立雪幕林畔》

我知道这是谁的树林。

晓得这是谁家树林。

虽然他家住那个庄村;

他就住在那个庄村;

他看不见我在此稍待

他不知我在此稍待(注)

观赏雪花被覆着树林。

观赏雪花被覆树林。

马儿一定会觉得奇怪

马儿一定感到奇怪

为何停驻在无村郊外,

干么停在无村郊外;

而于冻湖和树林当中

而冻湖和树林当中,

正是一年最暗的暮霭。

一年最苍茫的暮霭。

它将佩铃轻轻的摇动

探问有没有差错事情。

探问有无差错事情,

只一丝声音隐约听见

一丝回声隐约听见

乃雪花飞舞柔细的风。

乃雪花舞柔细的风。

树林恁是邃美幽暗,

但我必须信守诺言;

但我必须信守诺言;

再赶一程我才歇店,

再赶一程我才歇店。

再赶一程我才歇店。

乐山而已

《窗前树》

窗前有一株树,窗前树,

夜来时,我拉下窗帘;

且莫在你我之间

拉下帏幕。

梦首自地面漫升迷雾

飘忽几如天上的白云,

而轻妙的巧舌低吟

渺深依然不足。

树啊,我看见你被摧打摇曳,

如果你看见我沉睡在梦中,

你也会看见我被袭击晃动

全然消逸。

当初,命运将我俩的头

并列,但有她的幻想,

你的头悬念窗外的天象,

而我却关怀室内的气候。

《下午之歌》

趺坐在宁静之中

握拥一杯清淡

任喧嚣自四面八方围来

汹涌澎湃

车辚辚、马萧萧

呼啸而过

仿佛往昔的岁月

有风、有雨

风雨中,依然故我

把整个下午斟得满满的

一口一口的品尝

饮尽苦涩之后

正是霞光

清风和明月

来,下一盘棋

楚汉河界分明

只是一个过河的卒子

依旧踏着方步,一路喊着

“将军!”

《那人来自中原――赠诗人周梦蝶》

那人来自中原,

来自刘子骥的南阳府

当年刘高士桃源之行未果,不复有问津者

而那人

凄然欣往

寻向茫茫

顺流而下

夹岸爆发繁华的火花

轰轰隆隆咆啸的滚石

而那人

乘桴浮于海上

宁困于陈蔡 蔬食饮水

一屁股坐在武昌街上

冰冷的水门汀

一坐便是四十个年头

十个叶落萧萧的肃秋

十个裹不住体温的寒冬

十个花开不香的早春

又十个阴影遮住通道的炎暑

那人依然趺坐在那儿

把武昌街孵出一个名字

把冰冷暖成馨郁的小诗

把默讷搦捏就一颗明星

那人依然跌坐在那儿

塑自己为一行清★的瘦金

恬澹的禅定

禅定于一种执着

执着如金刚似地

翻开就是诗的乐土

那人依然趺坐在那儿

如今明星也打烊了

而那人的孤独国

该升段到几千了呢

但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

那人自有一片天空

庄周梦蝴蝶

蝴蝶梦庄周

那人依然那样趺坐在那儿

坐成了一尊诗的雕象

坐成了杖于国的古稀寿星

嗨,那人

何以寿康,无需杖?

那人笑拈还魂草

语焉不语

漫天飘落缤纷的宁静

《未走过的路》

两条路分叉在黄树林,

恨不得同时走两条;

我是旅行,良久立临,

顺着其中一条,极目凝神

直看到它在林丛中折没了。

也许是我作了较好的选择,

我走上一条,美好一样,

因为路上青草绵绵,未被践踹,

一旦经人践踹

路的状况必然是一样。

那天早上,两条路都埋在

枯叶下,尚未被踏黑;

对罗,我改日再走另一条,

我知道是路都会引人入胜,

独自迟疑我是否该走回。

在若干年以后

我将喟叹地说∶

两条路分叉在黄树林,而我

走了人迹稀少的一条,

于是便有了不同的结果。

《我是夜熟知的人》

我是夜熟知的人。

我曾投身雨中,归自雨中。

我曾走出灯火 煌的市镇。

我曾俯视过最凄清的街衢。

我曾越过巡行的知更人。

我低抑眼神,不愿吭声。

我伫立,戛止跫音

当远处断续的呼唤

传自另一道街的家门,

不是唤我回,或道声再见;

而于此无边静谧的超尘,

只有发光的时钟在夜空明闪

宣告时间并无是非之分。

我是夜熟知的人。

《小白球传奇》

砰然一击

嗖―小白球腾空

飞上天

呼啸过处 所向披靡

狂飙烧起 夷为平地

所谓原始 所谓原野

所谓野生 尽成废墟

所谓环保 所谓教育

所谓务实 悉予平整

草色无垠 一望无际

可以养眼 可以精神

所谓一桩大工程 于焉完成

恰是一个天朗气清

车似流水 马如龙

商旅啸聚 冠盖翔集

攀肩搭背 交头接耳

临风把酒 上下其手

觥筹交错 杯盘狼藉

轻轻的风 淡淡的云

便便的腹 浪浪的笑

震铄每一个家庭的晚七点

萤光亮处

那人奋力击出前倾的趋势

遂以金属的杆子撑住

游目骋怀 放眼傲视

一颗一白球

飞扬

于是他翘起长长的下巴

笑了!

宋颖豪教授海外飞鸿(繁体)

高才先生大鉴:

前两封信均已先後收到,但因我自己不会上网,来往email都是由我的女儿来经手处理,而她又在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就这样延宕了时间,非常抱歉。虽然曾经答应过撰写一篇序文,但总是无法集中思维,一时也想不出适当的话题,惟恐耽误你出书的时程,所以便将旧文少予修剪,还是以〈我认识的诗人彭邦桢〉(代序) ,我认为也可闪现彭先生的另一面貌,敬请定夺。

唯在年谱(三月十一日)中仍有若干处尚须修正

1. 1954年…”余光中”

2. 1957年 “以左营台为社址” 应是张是默的连长葛冰辉少校的眷村地址为社址,因为当时军中规定,不准结社,否则即犯法,要坐牢的。

3. 1961年,在台湾称为”新诗论战” 。

4. 1969年,”青年副刊”应是”青年战士报副刊” 。

5. 1973年,Marion E. Darrell应译为梅茵u2027黛丽尔,这是彭先生为她起的名字。

6. 1979年,”於还素”应是”于还素” ,”辛郁”名字应前後一致。

7. 2003年,事实是在”23日,由诗象诗社以社长宋颖豪及社务委员向明、张默、辛郁、张腾蛟、碧果、赖益成以及诗人大荒、方明等,在台北罗斯福路中国文艺协会讨论诗人彭邦桢追思会筹备事宜。四月二十日,为诗人彭邦桢举办追思会,并印发纪念特刊,而在筹划与怖置时,诗人张默全心投注,倍极辛劳,竟致中暑送医急救。稍後,我又重新整理多年来译彭邦桢的诗,从各诗集中再选优英译,催马加鞭,在诗艺文出版社赖益成先生全力协助下,中英对照的《彭邦桢诗选》,乃得在那年的七月於焉问世,直接寄送中外各大图书馆及国内各大院校。七月十五日,由诗象诗社主办新书发表会,与会者逾百十诗人与学者,欣见其诗的译本均表慰藉。

希望能将以上各点,及时改正,以免在事後遭人物议,尤其是当事人,而我也算参与者,更需要指出应须改正之处,也希望来得及修正。纪念特刊是由张默主编,文图并茂,相当精彩。可惜我人在美国,手边无有资料,张默会有的。假如在你的书中大不提一下,是很遗憾的事。不过如果报导不正确更是令人遗憾的事了。

一并寄来拙文z拾学记{,聊以略示我的既往故事,一笑可也 。

祝福

文安

宋颖豪谨启 五月十五日

宋颖豪与彭邦桢的交往

简述

台湾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宋颖豪先生,是彭邦桢先生生前好友,曾翻译了彭邦桢的两本诗集,当年彭邦桢伉俪热恋的来信与情诗也出自宋先生之手。本文是先生于2007年3月5日自美国发来的大作,特刊出,以飨读者。

宋颖豪于2007年3月5日自美国发来的大作

我之认识诗人彭邦桢先生缘于1953年。那年,他的第一本诗集《载着歌的船》出版,我是在高雄大业书局看到这本书,深为激动。因为在当时苦涩的诗坛,忽然出现了饶有诗趣,意象鲜活,且抑扬有致的诗品,的确令人奋舞。于是我便断然花掉了我半个月的薪资购得一册,但始终未能有缘认识这位诗人。

1955年春,我考进军官外语学校英文班第五期,因缘际会,竟然步上译诗这条艰辛之路。曾以拙译《朗费罗诗选译》,结识了诗坛前辈覃子豪先生,后因覃先生的爱顾与鼓励,一往直前,优游其中,乐译而不疲,犹能独得其乐。

可是,我之与彭邦桢的晤面,则是1968年秋后之事了。当时我刚从金门轮调回到台北,才有机缘,又有时间,经常利用公余,前往位于台北峨嵋街的作家咖啡屋。当时允为台北地区文艺界人士荟聚之处。除彭邦桢之外,羊令野、洛夫、向明、辛郁等都是座上的常客。当时,我也答应了定期为羊令野主编的《诗队伍》译介美国诗选。随后,写诗的朋友们基于共同理念,成立了“诗宗社”。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为新旧诗的合流,建议定期邀请知名的传统诗人或学者,交换意见与经验,以增进新旧诗的艺术境界。可是当时的写新诗的朋友们,锐力精进,意气风发,故而未能有立竿之效。

作家咖啡屋歇业之后,大家的活动转移到国军官兵活动中心三楼茶室。那时,彭邦桢和我正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创作。我们共同讨论过十四行诗的源流、分派、以及其输入我国后之青蓝辉映的发展状况。稍后,我考进辅仁大学夜间部英文系,因课业与稿债的关系,而中辍了十四行诗的撰写;可是彭邦桢对十四行诗锲而不舍,一往直前,经之营之,益求精进。他特意在诗中植入迭现的音韵,抑扬顿挫,起落有致,且内韵的绵延流长,卓然有成,可谓独步于诗坛。当时,我也曾建议他应当继续努力,坚持创作下去,必然有所突破,有所创建,开拓出焕然一新的风格,而为新诗创建一新的风貌。这时候,彭邦桢的一首《花叫》开创花的鲜活意象,博获广大读者的共鸣,也开拓了诗朗诵的新境界与新气象。一声「花叫」喊出了现代诗的开放精神,也开创了新诗的古典风趣。

1973年冬,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因中国代表团团长锺鼎文先生的引荐与策划,始能在台北市圆山饭店召开。彭邦桢荣任副团长,协助规划,井然有序。因之,使得家变新鳏的他,获得一次惊艳于美国女诗人梅茵.戴丽尔博士(Dr. Marion Darrell)的机会,乃自喻为护花使者,照顾备至。彭邦桢在他的《纯粹的美感》诗集的序言中,这样说:

「我们在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上,于晚上七点在台北市圆山饭店麒麟厅晚晏中,初次相逢在三百余位中外诗人之中,只有她有一种异于他人的肤色、脸色、眼色、特色,而且娇小玲珑,我想这就是一种极为纯粹的美感── 一种夺我心目的美感。因为她是从纽约伸出一只手来,我便从台北伸出一只手去。所以在这次大会七天之中,便陆续的建立了友谊。」

他们一见钟情,两心相悦,梅茵离开台湾时,袖交其环游世界的行程,彭邦桢顿感鼓舞,遂即发动信函与情诗的攻势,一往情深。可是他们二人一个不通中文,一个不精英文,我则义不容辞,充当他们来往交通传译的鹊桥工作。鱼雁传书,频频传情,穿梭往返,不绝于途,记得当时我驻地桃园龙潭,彭邦桢每次收到来信时,便立即打电话告诉我,「她来信了,你快来。」于是我便乘坐公路局班车,由中坜赶赴台北。诚实说来,当时彭邦桢新鳏不久,生活孤独而清苦,一个人蜗居在位于仁爱路二段华欣公司办公室,一张行军床,一条棉被,西装就挂在木柜的环扣上,简陋竟如此,令人不胜欷吁。后来司马中原又告诉我说,那一条棉被还是他的。每次,我俩都非常认真切磋每一句的措词而审慎翻译,总是希望能以适切传达原诗之浓情,且希望能使梅茵深深感受到爱情之真诚。真的是,皇天不负苦心人!

「1973年11月18日至1974年2月14日,我们二人相互爱慕已将近三个月时间。在空间上说,她是在环游世界,而我的想象也跟着她的环游逐个地方旅行。虽说她去的地方都是我不曾去过的地方,但我给她的诗,除爱之外,还有关怀有待在情人节前夕她为我寄来一条赏心悦目的领带,因此我这天也就为她写了第十二首诗〈结着领带的男子〉。」

1975年2月,彭邦桢应世界诗人资料中心(World Poets Resource Center)主席路洛托博士(Dr. Lou Lu Tour)的邀请,赴美参加会议。他满怀十足的信心,仅购买了一张单程飞机票(据说还是蒋孝武资助的),飞往纽约。从此脱离困i,迈步踏上人生的新境界。真的是吉人天相,皇天没有辜负了苦心人!二月二十六日,彭邦桢与戴梅茵花好月圆,在纽约缔结连理,传为中美诗坛佳话。稍后,彭邦桢复又活跃在太平洋两岸的诗坛。先后曾荣获世界桂冠诗人奖,并膺选为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尔后,又荣获巴基斯坦自由大学与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每一年,他们夫妇都参加世界诗人大会,足迹走遍世界各地,也曾增进了各国诗坛的连系与沟通。而且他每年都翩然飞回台北,投宿在英雄馆,于是那里便成为台北诗友、画家、文人汇聚聊天的场所,熙来攘往,蔚然笑谈古今中外。1975年《纯粹的美感》在台北出版。该诗集系汇集他写给梅茵的十二首诗,并且说明每一首诗的写作的情景与旨趣,当然这也是他们二人的定情诗。出版后,彭邦桢接受中华日报记者宋晶宜(现任美国世界日报社长)的访问,赢得读者普遍的激赏与赞美。而且彭邦桢每次自台北返回美国之时,从不空手而回,也总是选购成箱的古籍书卷邮寄回纽约。

1986年7月,我按照既定的计划飞往美国,直赴哈佛大学,开始搜寻海明威家族的数据。8月初,行抵纽约,彭邦桢夫妇开车前往接机,一见面,大家相互拥抱,并且热情地说:“大媒人来也,不胜欢迎之至!”我在纽约停留三天,彭邦桢陪伴游历博物馆、时代广场、摩天大楼、唐人街、自由灯塔、并漫步布鲁克林大桥,并且相互约定三年后,大家再游该桥,并且相互出示各人有关该桥的作品,因为那座桥曾是美国文学史上耀眼的表征。可是后来因为家人患病的缘故,我却失约了。

稍后,彭邦桢奔驰于海峡两岸,开启诗之交流与激扬。当时大陆的诗尚在隐晦朦胧之期,但他的诗意象鲜活,音律谐趣,到处引发奋扬的反响。而且在活跃北京、上海、武汉、重庆、成都、广州、香港等地访问诗人、诗社,皆获得热烈的回应。他跑遍了大陆、香港、欧、美各地,并积极与当地诗人接触、协调之后,深感亟应建立诗之连系,积极兴建一座现代的、国际的「诗的长城」。基于这个理念、他便于1991年,创立了诗象诗社,礼邀方思、尹玲、宋颖豪、陈宁贵、彭邦桢等为发起人,独自出资,即于1991年6月发刊《诗象丛刊》第一号,包含大陆、台湾、香港及欧美知名诗人的诗作以及译品,中译英、中译法、中译德、每首作品皆非同寻常,各具特色,而且琳琅满目,不胜枚举。1993年,《彭邦桢文集》顺利在武汉出版,更是得到极为热烈的回响。全集四册 第一、二册为诗集的汇编,第三、四册为历年来撰写的评述文章,印刷精美,井然有序,可惜武汉武汉社仍运用当时大陆惯用的简体字。

《诗象丛刊》先后出版五期,成为两岸三地以异军突起的姿态,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可惜他的健康日渐衰疲,曾数度进出医院,但他总是念念不忘《诗象》以及台北的诗友,甚至试图分段飞行回台湾,藉以偿酬绵绵的乡愁。因之,其浓重的乡愁,则自然而然洋洋洒洒,赤裸裸地发挥在他晚年的力作《秋之青天》一书之中。真的,梅茵曾经安排他先到洛杉矶,在他的儿子班比家中小歇,然后直飞台北,这样或可减低旅途的劳顿。结果,他们到了洛杉矶的班比家,病情复发,最后梅茵决定花费了16,000美元,雇用一架专机飞回纽约。于是彭邦桢的缠绵思乡梦,便日益遥远了。不幸于2004年3月19日,溘然辞世于纽约。噩耗传到台湾,闻之令人哀伤,悲恸不已,诗坛好友发刊纪念专刊,追思会有近百位艺文界的朋友参加,而对这位蔼蔼亲和的诗坛长者表示无限的怀思。稍后,我又催马加鞭,重新整理多年译彭邦桢的诗,反复推敲,从各诗集中再选优译介,当然包括彭邦桢和梅茵定情时汇编在《纯粹的美感》的十二首情诗,全译《巴黎意象之书》及其晚年的力作《秋之青天》。就这样,中英对照的《彭邦桢诗选》由诗艺文出版社全力协助下,乃得在那年的七月于焉问世。新书发表会与会者,逾百十诗人与学者,与会诗友欣见其诗的译本均表慰藉。会中又个别追述彭邦桢写诗精要与其评论的点点滴滴,而对这位花叫诗人表示最后的敬礼与怀思,并有人朗诵彭邦桢各期的代表诗作,反应非常热烈。梅茵看到中英对照的《彭邦桢短诗选》之后,极其讶异的口气对我说:“我从来不晓得彭的诗写的这么好。”

梅茵鹣鲽情深,特意设立彭邦桢纪念奖,每年一次,征诗,选优并颁发奖金。于是便邀请向明、辛郁、张默、碧果、张腾蛟、赖益成、宋颖豪等为评审委员。特别感谢中生代诗人赖益成的全心投入与全力支持。第一年则以「怀思」为题,第二年以「花」为题,以纪念这位「玫瑰诗人」。因为我国新旧诗中宣扬父爱的诗作甚少,故第三年则以「父亲」为题,用以探看诗人对父爱的孺慕之情。每次应征的诗稿都超过一百五十件,诗稿的来源遍及海峡两岸、亚、欧、美及香港等地,反应极其热烈。于此可见彭邦桢之在青壮年诗人群中受爱慕的程度了。今年是第四届彭邦桢纪念奖,计划搜集彭戴梅茵(Mrs. Marion Darrell Peng)的诗,予以中译, 汇集为书,2007年十月出版,用以表彰彭邦桢与戴梅茵中美诗坛璧联的美事以及梅茵多年来对台湾诗坛的关爱之至情。

诗人彭邦桢湖北黄陂人,生于「五四运动」那年,自幼聪敏颖悟,束发之年,即以诗名见知于乡里。抗战军兴,投笔从戎,毕业于中央军校十六期,在校时享有「黄埔文豪」之誉。嗣于1944年以少校军阶率青年军赴印度参加远征军,编入炮兵团,参与缅甸反攻大战。胜利后,任职国防部新闻局。1949年随政府来台,遗其妻子于武汉,竟生别五十年。1950年,荣获中国文艺协会颁赠诗之首奖,而诗名雀起。1953年,调任军中广播电台左营台长,1955年,与诗人墨人合编《中国诗选》,评誉极佳。1969年,从军中荣退,结束其三十年的军旅生活。

诗人彭邦桢的生命中有三个春天。第一个春天,因内战而中断。第二个春天,因意见不合而离异。第三者个春天,使他夺得诗人心目中的美国黑珍珠梅茵?戴丽尔博士(Dr. Marion E. Darrell)的真爱,终于找到了幸福的归宿。不过,他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是只结婚一次。」

诗人说: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总在颠沛流离,总在忧患踵生,总在背负一种战争与革命的影响,然,亦总在兢兢业业,总在孳孳LL,总在惊策惕厉,总在踏歌行吟,总在追求一个至性至情,至大至刚,至真至善的自我,不遗余力!也就是说,诗是要诉诸一种卓绝的灵魂与智慧写的,而后u见诗心晶莹!爱心晶莹!童心晶莹!

彭邦桢一生戎马倥骢,军书旁午,但他仍以博览群书为乐,尤其钟爱于诗文论述,而尝「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兴昂然,不绝如春蚕吐丝。故其诗意象丰富,沉郁渊深,且感应灵敏,故可听得花叫的奏鸣,而其对诗的朗诵,抑扬顿挫,饶富音乐性,感人最深。晚年乡愁沸郁,繁复浓郁。既在耄耋病苦之年,依然时驾轮椅徘徊于纽约中央公园的植物园,望断云天。思乡的情愁,益见浓烈。面对秋之青天、红叶、芦花、北雁,思绪汹涌起伏,则不胜已矣然。

上一篇:宋云璞

下一篇:乔治·约翰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