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辰宴的个人简介
中国自古有为五十岁以上老人祝寿的习惯。寿宴一般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摘要
国自古有为五十岁以上老人祝寿的习惯,旧时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九锡宫》等。为老人庆贺一番无可厚非,但近些年大摆寿宴反而成了一种铺张浪费和借机敛财的陋习,值得反思。
寿宴风俗礼仪
六六寿给予年满66岁的人做寿,称为六六寿。做六六寿是我国很多地方 民间浒的一种寿诞风俗。例如,上海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每逢父母66岁生日,要做六六寿,届时要有出嫁的女儿为父或母 祝寿,将猪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切,形如豆瓣,俗称"豆瓣肉"。一般是将六十六块小肉红烧后,盖在一碗大米饭上,连同一双 筷子一起放到食篮里,用红布遮盖,送给寿主品尝,以示祝寿。也有的根据寿主口味灵活变化,不用红烧,改用别的 烹调方法,但都必须是六十六块。六十六块肉寓意老人长寿。做寿的老人在庆贺声中美餐一顿,尽享表面化之乐。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生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到了这个年龄,老人和子女都比较紧张,平时对老人加倍呵护,生日时也有个特别的破法,即子女买活鲤鱼为寿礼让老人吃, 鲤鱼擅跳跃,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获得平安健康。
蒙古族寿宴寿宴开始前,亲属、朋友、兄弟姐妹及子孙们把长寿老人簇拥到上位。辈份大的长辈人左右相陪,其他人依次落坐。
子女们首先用银碗给老人敬酒祝寿,有的也敬鲜 奶茶拜寿。其他人也为老人敬酒祝寿,长寿老人也斟酒对亲戚朋友表示谢意,同时也祝福他们平安 长寿,酒碗酒杯由子女递过去。接受老人祝福的人都表现的兴高采烈、欢乐异常,使老人非常高兴。
寿宴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大家喝奶茶、饮酒,吃 手把肉(过去给老人祝寿是全羊席,现在多数是手把肉),唱歌敬酒助兴,使长寿老人感到场面喜庆,心情舒畅。
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家要回赠一些礼品,如果是孩子,就给一些糖果、 月饼或一二元钱等。
郑州寿宴习俗子女和亲朋祝寿完毕,寿宴开始,众人给寿星敬酒, 寿星把 寿糕、寿蛋、寿果等吃食分给众人,众人踊跃嚼食,说是替老人“嚼灾”。长寿面是寿宴上必有的 食物,吃面时,儿女们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拨向老人碗中一些,谓之给老人“添寿”。寿宴后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寿星看戏、看电影。晚上请执事人等吃酒答谢。寿礼便圆满落幕。
岭南寿宴礼仪寿宴一般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再吃 寿酒。宴席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
寿宴饮食及用品
寿桃这是旧时普通用于祝寿的吉祥物,既是供品,又是礼物。有用鲜桃,多数是用面粉制成。神话中,王母做寿,在 瑶池设幡桃会招待各路神仙,因而后也都用桃祝寿。陈放在寿堂案几上的寿桃,一般九叠盛作一盘,三盘并列摆放。用面粉蒸成的 寿桃,桃嘴还要染红。
寿面寿面是中国人过生日必备的吉祥物,它既是供品也是 礼品。 在 风俗习惯上,人的生日必须吃面条,称之为“挑寿”,庆寿用的面条越长越好,寓意“长寿”,吃时要高高挑起,寓意“高寿”。过去的寿面是一种细切面,盘成底粗上尖的塔形,顶上盘成桃形,喷上红色,放于一高座的红漆铁盘里,罩以红色 剪纸,成一“网套”状。与寿桃对称放于左首。一般“庆寿”正日子中午这顿饭或寿宴上一定要吃寿面。江浙一带还有庆寿时将捆成小把的寿面分发给村人和邻居的习俗。 我国的传统食品 面条绵长,寿日吃面,取延年益寿之意。寿面要长3尺,每束须百根以上,盘成塔形。罩上红绿纸的拉花,敬献寿星要备双份。
寿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尤其是办寿更是离不开酒,由于“酒”与“久”谐音,寿宴上的 酒称为寿酒,取吉利“寿久”之意。宋代黄庭坚有“欲将何物献寿酒,天上千秋桂一枝”的诗句,因此早年寿宴用酒一般为 桂花酒,寓意以仙酒祝寿,可使被祝寿人长生不老。老北京人祝寿常用“烧酒”和“黄酒”,称之为“金酒银酒”。近世多是就地取材,有什么酒用什么酒,想喝什么酒用什么酒。
寿糕寿糕是祝寿必备用品,寿糕即寓意“高寿”,过去的 寿糕多是用白面蒸成的 馒头,上面用红颜色点缀,也有用细切面盘成“一笔寿”或写上红色寿字。现在相当部分农村仍在沿用。而城市和交通方便的农村则多用奶油 生日蛋糕作为寿糕,上面裱上各种图案和祝福语言,食用时按西方习惯插上生日蜡烛,由被祝寿之人在许愿后一口气吹灭蜡烛,然后分切食之。
寿烛寿烛即大红 蜡烛,也叫寿蜡。寿烛。专供祝寿用的蜡烛,均为红色。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或“福如东海”等古语,一般长一尺,重一斤左右。以羊油、牛油制成,上粗下细,中间有细管,可插在蜡扦上,通常每对一斤重,点燃放于供桌上。因为过去没有 电灯,也将蜡烛用于照明,因此有人称蜡烛叫“长命灯”,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用蜡烛喻寿、祝寿的习俗。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同西方过生日一样,将蜡烛插在寿糕(馒头)上。儿童按岁数多少点燃多少颗,老人一般分成两排,第一排为十位数,第二排为各数。在人们向老人念完祝词后,由寿星一口气将蜡烛吹灭,一是表示有“福气”能“长寿”,二是象征将灾病和旧岁随蜡烛一同吹灭,让吉祥岁月从新开始。这也可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摆寿宴心理
百岁寿宴在璧山大路镇市容机械公司内3000平方米的厂房内举行寿宴。里面还专门搭建了一座20多平方米的临时“舞台”,大大的一个“寿”字悬挂中间,四周簇拥着鲜花、气球。2007年12月31日中午,前去祝寿者超过2000人。由于来人太多,原计划中午12时进行的祝寿活动,不得不提前到上午11时进行:身披红色绶带的寿星刘先贞老人被子女们扶上台,场外 鞭炮齐鸣,当地老年腰鼓队也敲起了喜庆的锣鼓。
操办这场寿宴的是刘先贞老人的小儿子雷挺,雷挺说,早在一个月前,他与三哥雷福田商量操办此事。原计划办100桌,没想到消息传开,要来的亲朋好友人数大大超过了预计。他只好重新预算,经过一番计算发现要办200桌才行,花费在7万元左右,远远超出先前的预算开支。怎么办?雷挺准备将住房抵押给银行 贷款,但后来发现有些欠妥。他向两个子女提出借款,两个女儿借了5万元给父亲。为了办好寿宴,半月前,雷挺就向镇政府和卫生部门申请,并得到批准。随后,他从主城四家大 酒店请来5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4位大厨师。“考虑到饮食卫生,厨房中所有人员均办理了健康证。”昨日,璧山县卫生局还派出了3名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卫生监督。厨房里一名工作人员称,办这场寿宴,光肉类就买了700多公斤,各类蔬菜500多公斤。
有人对雷挺借钱给母亲操办寿宴,表示不理解。一名参加寿宴的来宾告诉记者,办这样一场寿宴,如果家庭条件宽裕问题不大,如果条件不具备借钱办完全没有必要。其他一些人也表达了类似意见。对此,雷说,自己也想过用既 节俭又热闹的办法操办此事,但没法脱离当地办宴席祝寿的 风俗。他告诉记者,自己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可以逐步还给孩子们。
借机敛财变味的寿宴
重庆一镇长为父亲庆贺70大寿,办了280桌 宴席。大量 宾客赶来等待吃流水宴席,因人数太多,有人等了三轮仍没入席。(2008年10月19日《重庆晚报》)
摆寿宴为老人贺寿,无可厚非。但作为公众人物的镇长办寿宴,用盛大的寿宴来表达自己的孝敬之情,则值得质疑:寿宴是否在炫耀 权力呢?镇长大摆寿宴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寿宴俨然成了权力盛宴。据报道: 宾馆附近道路两旁,停着30多辆轿车,其中有3辆是法院和公安局的警车;专门安排了两张桌子负责收礼。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大摆寿宴在当地是 传统习俗,然而,铺张浪费、大摆豪华寿宴,显然与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渐行渐远。而且,即使在习俗之下,镇长大摆寿宴,也不是表达孝心的最好方式。寿宴过于奢华,让寿宴变了味,也让那一份孝心变了味。
评论
生活水平提高了,摆点宴席为老人贺寿,这无可厚非。但借款办寿宴,用盛大的寿宴来表达自己的孝敬之情,则值得商榷。 现在,总有一些人想借红白喜事之名,大肆显阔摆富,炫耀一番,以证明自己的 经济实力和 社会地位。然而,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当事人办起盛大的寿宴,只是让自己徒增负担,给别人增添饭后谈资罢了。
铺张浪费、大摆豪华寿宴,显然与全社会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不符。老寿星在家境贫穷的环境下把子女抚养成人,也为子女们树立了勤俭的典范。然而,当事人借款办寿宴,又如何把勤俭的“传家宝”传给下一代呢?
合法消费应理直气壮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里一直流传着所谓“ 移风易俗”的观点。即:无论 红白喜事,都尽可能节俭,因为我们过惯了穷日子。另外,没有必要的奢侈浪费似乎有百害而无一利。
然而,这种要求大家移风易俗、节俭度日的观点也仅仅只是一种观点。一个人有钱了,这钱只要不是非法收入,节俭不节俭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用不着别人瞎操心。
还是回到雷老师给母亲办寿宴上来。一个退休教师,已经年过花甲,这个时候,自己的母亲已经达到百岁,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做儿子的不偷不抢,借钱给母亲祝寿本身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与其要求一个普通百姓节俭过日子,不如把目光放到政府如何花钱上来得有意义。
孝心也需与时俱进
还是当地的风俗起着强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丰盛的寿宴为基础,风俗就可能认为你不孝。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俗与传统 习惯等,其中不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但也不排除有陋俗。比如,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现已成为大操大办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摆富、斗富、比富的最佳时机,“悍马迎亲”、“豪华葬礼”都是佐证。风俗与 习俗形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做一个迎合风俗的孝子诚可贵,但敢于做打破风俗的孝子价更高。不仅孝心的表达需要与时俱进,凡是那些有违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风俗习惯或陈旧的习俗都要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