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允恭的个人简介
潘允恭出生于安徽黄山,家境殷实。1937年,她在南京读书期间,抗战爆发,毅然投笔从军。考取了战干团16期,随即赴江西瑞金黄埔3分校学习、训练。先后到过赣北高安兵站医院、赣州后方医院、31后方医院、90后方医院等各个战地医院为服务伤员。1943年日军在赣东南县城投下了装满鼠疫细菌的炸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潘允恭协助奥地利医生救治感染村民,战胜鼠疫。潘允恭受到蒋经国的嘉奖,并由蒋经国亲自下达晋升少校的命令。晚年潘允恭由于年老加上伤病,生活和生理上遇到很大困难,并不断得到志愿者帮助。
澎湃新闻记者12月6日从潘允恭女士亲友处获悉,生活在浙江省诸暨市的抗战老兵潘允恭女士因病于2016年12月4日逝世,享年98岁。
人物简介
姓名:潘允恭
年龄:95岁
籍贯:安徽黄山
从军经历:1943年,在青年妇女会任股长,军衔上尉、专职做青年妇女工作,曾在日军投放鼠疫细菌弹期间,参加救济治疗工作。
人物现状
浙江诸暨安华镇杨宅村祠堂的一间耳房里,摆着两张床,一张边上堆着些营养品,另一张床上躺着95岁的抗日女兵潘允恭。“你们再晚来几天,可能就更难采访了。”志愿者黄飞燕说,潘允恭去年(指2014年)冬天摔了一跤,此后一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眼前的老人面黄肌瘦,双眼暗淡,丝毫没有女兵的气概,也没有富家小姐的风采。但谁没有年轻过?老人当年确确实实地意气风发过:“7?7”事变后,出身富家的她弃笔从戎,与奥地利医生携手合作迎击细菌战,获得过蒋经国的亲自授勋。
看到有客人来,潘允恭转过头来,眼神增了几分活跃,她的耳朵已不太能听清楚声音,志愿者靠在她耳边,向她说明来意,她很高兴,开始自述那段昂扬的岁月。
人物经历
1早期家境殷实潘允恭、女、1920年1月出生,安微黄山市人。
“我老家在安徽黄山,我们家在当地称得上是大户人家,我从小就受良好的教育。”潘允恭自述。“殷实”到什么地步?“家里常年雇佣4位洗衣工,雇佣的长工有40多人。”
“我家有几座大山,乡亲们任何人有了红白喜事,都可以自由上山伐木。”潘允恭回忆说,“遇见饥荒,爷爷和父亲就开仓放粮,把粮食无偿分给乡亲们,共度困难。”
2抗战初期不想做亡国奴1937年在南京金陵女子中学读高中毕业班时,“7、7”事变爆发,在校考入战干团16期3团,团长姓何,随即赴江西瑞金黄埔3分校学习、训练。
1938年7月毕业,分配在吉安伤兵第二休养院行政科任准尉见习官,院长姚永安,主要任务是到各地兵站医院为伤兵服务,三个月后任少尉军官,赴江西省内的各个战地医院为伤员包扎、换药、喂饭、写信、辅导文化知识,先后到过赣北高安兵站医院,赣州后方医院,31后方医院、90后方医院等。
3抗战后期与日本制造的鼠疫作战1943年,潘允恭被调往会昌蒋经国任主任的青年妇女会任股长,军衔上尉、专职做青年妇女工作。当时她的主要工作是发动青年、妇女从军抗日,补充招募医护人员等。同年,日军在赣东南县城投下了装满鼠疫细菌的炸弹。
“第二天,附近有许多健康的青壮年得了病,有的还很快死去了。人们以为是染上了脑膜炎,并不在意。但随着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大家慢慢意识到了问题的可怕,开始把它跟日本人丢下来的东西联想到了一起。”
“经过检查,大家才知道那些人染上了鼠疫,是鬼子投放细菌弹的缘故。”――鼠疫是从死鼠中提取鼠疫杆菌、借鼠蚤等传播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
“当时真的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我接到命令,让我配合奥地利医生救治、隔离鼠疫区人员,尽量控制老百姓的死亡人数。”潘允恭说,“我是学护理毕业的,英语又比较擅长,奥地利医生到达当地开始工作,由我负责翻译,充当助手。”
期间潘允恭带领妇联的同志和村民立刻行动起来,不分昼夜地去村子、街道宣传、调查,配合做好救济、治疗工作。人们对鼠疫的了解不断加深,对治疗也越来越配合,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他们最终战胜了“日本制造”的鼠疫,潘允恭受到蒋经国的嘉奖,并由蒋经国亲自下达晋升少校的命令,月薪80元大洋。
4婚姻与家庭1944年6―7月潘允恭奉命调回会昌,在回会昌的路上日机轰炸会昌,所有人员都迁移出会昌,当时没有通信工具潘允恭到会昌后找不到青年妇救会,在县城等了几天没有任何消息,身上的钱也不多,这时看到当地师管区招收排长,潘允恭就去应招,当时考官是师管区司令白辉章,白司令说女的不能带兵打仗,把潘允恭留在师管区特别党部任助理干事。经过柏辉章将军的介绍,在那里潘允恭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周文进中校。周文进浓眉大眼,是浙江诸暨安华杨宅人,二人在会昌工作了一年,抗战胜利时结婚,婚后随师管区搬至南昌。
抗战爆发后,她与家族就失去了联络,两个在日本留学的哥哥回国后也没了消息。周文进是浙江诸暨人,与潘允恭因抗战而相识相知,他俩最终走到了一起,选在1945年的八月十五成婚,寓意双喜临门。
“我丈夫是个老实人,解放战争初期,他就带着我回到诸暨老家,准备务农,”潘允恭说,“我们不想参与内战。”此后,这个家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直至1970年才阖家团聚。1992年,80岁的周文进去世。
“我一身贫困,对不起孩子,他们过得和我一样苦,现在也没能力抚养我。”潘允恭说,黄埔同学会每月给她发放525元生活费,供她改善生活。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我已经挺身而出了。”讲述完自己的经历,潘允恭问客人们:“我是不是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呢?”
人文关怀
褪去荣誉的潘允恭如今生活在诸暨乡下,年纪尚高,身体依然健朗,性格要强的她目前独自居住。志愿者探访期间,恰逢其儿子为他搬来两袋大米。
当天志愿者为她送去慰问金、《国家记忆》年历、帽子等物品。“很开心,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潘允恭说。
记者了解到,因潘允恭是黄埔生,每月能获取525元的补助,加上子女的帮助,能基本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