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应逵

时间:2023-12-02 11:06:54编辑:小蔡

秦应逵的个人简介

(1850―1915),字鸿轩,湖北孝感人。清末连中两元、并中进士,曾重修泰山南天门的清末名臣,著名藏书家、教育家。自幼秉性忠直,聪明好学,每次静读,必带笔而读。凡妙处、奇处、疑处、异处、感人处,必将看法和感受注在书楣、字缝、页边。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中会元(举人会试榜首),此事见于《清朝同治13年甲戌科进士名单》。

基本内容

秦应逵《会试闱墨》是同治甲戌科会试考生文章汇集。共收录第一至第十七名考生的文章30篇。考试题目有三道,分别为《子曰君子坦荡荡》、《自诚明谓之性》、《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第一名是湖北秦应逵,第二名是山东米协麟,第三名是顺天路金声”。《会试闱墨》一书出版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今收藏于湖北黄冈市档案局红安县档案馆。当时,黄兆晋(今孝南三汊埠镇同昶村大黄湾人)、秦应逵(今孝南西河镇秦家松林人)、屠仁守(今孝南区西河镇屠家祠堂人)三人家相距不足十里,因此,孝感民间至今流传着“十里三进士,一科(同治甲戌科)两会元”的佳话。乡民自动捐资,为他仨建庙立祠,盖了一座题为“三元宫”的寺庙,让他们接受家乡善男信女的香火膜拜。秦应逵后殿试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及山东滕县、泰安、历城知县。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竣峭,形如扇面,故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月,扇子崖元始天尊庙年久失修,庙貌倾颓,神像欹侧,至是奉安府参将恒山、泰安知县秦应逵等鸠工重予整修,并于庙中创建真武洞一所。东阿县增生周文蔚撰《重修元始天尊庙并创建真武洞碑记》立于庙中。毛澄曾读嘉庆间泰安知府金素中所著《泰山志》一书,十分叹赏,遂起重刊之志。但原书书版因“历年已久,渐多残佚”,毛澄为了还书旧观,乃如意“访求善本,订讹补缺”,重付剞劂。书工未竣因发生“泰安教案”,毛澄被迁官(光绪二十年,法国传教士在泰安购地修建教堂,毛公不予批准,事发后,清廷在法人的压力下,将毛公改任。事见《山东教案史料》页58),由其后任秦应逵主持完成,《泰山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行。此书虽题“秦应逵重刊”,而实毛公之力居多。秦应逵在泰山遗留有“重修泰山南天门关帝庙碑文”。据《中国日报》载,2007年,记者从南天门西侧台基旁杂物堆中发现了《重修泰山南天门记》碑,又在摩空阁屋内东北角发现了《重修泰山南天门关帝庙碑》。《重修泰山南天门记》碑文记录了泰山的影响、朝廷“礼岱”、天子发金维修等情况,接着又叙述了南天门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捐俸维修的过程。此次维修的捐款人、撰书碑文者程德润,字玉樵,湖北竟陵(今天门市)人,清嘉庆甲戌(公元1814年)进士,历官山东盐运使、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等,撰有《续修中卫县志》等。“重修泰山南天门关帝庙碑”全文如下:“南天门上关圣帝君行宫,志谓自白云洞移来。重修者,道光乙未山东盐使,吾乡先达竟陵程公德润也。夫天门形胜,左抱月观,右揖日观,寒宵虹跨下界烟迷。凡步天衢、趋琳宫,有事于泰山者,无不由此而渐入佳境。西顾长安天边之树若荠;南望句吴门外之马如练。三竿红日沧海东腾;一发青山碣石北眺。而黄华一洞,仙家鸡犬时声闻霄汉间,洵异境也。顾门登之难:过大龙峪,道通一线,累累石级百迭俨矗梯空中,前人履踵拂后人眉睫,遥望之,若画重累人然。即勇若贲□,至此亦复气夺。乃数百年来,游人如织,磨胸舁石,曾无失足蹉跌之闻,则帝之所为呵护者良多也。无如庙踞门□垂出梁间,风生窗里,秋阳酷烈,冬雪严封,砖落瓦飞,游者慨之。道人屡以修葺请,爰於戊戌秋,鸠工庀材,嘱邑人杨君玉成、钱君奉祥董其事。三月工始竣。虽x桷楹栋不及程公之壮丽,而革故鼎新,足蔽风雨,用以肃明、亦守土者所莫敢废也。况帝君功在荆襄,其德泽被吾楚独先,吾楚人之于帝君,尊而亲之若私□焉,亦固其所。程公讳德润,嘉庆甲戌进士,释褐先余(余指我秦应逵)六十年。余以乙未莅泰安服官,亦后公六十年。公子左卿,刺史,与余同寅称莫逆。公孙邵春,曾及余门,丁酉乡试又与儿子翔南(秦应逵子)北称齐年生。程公位终甘藩,余浮沉下吏,今垂垂老矣。事业于程公,无能为役,而三世因缘,独於修此帝庙相后先,亦事之奇也。因并及之,至於经费多寡,别有记,不具载”。

落款为:“同知府衔,泰安府泰安县知县秦应逵立石。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小阳月谷旦”。此碑立于公元1898年。碑高0.48米,宽0.88米;碑文31行,满行18字,字径1.7厘米;楷书。撰文者秦应逵,字鸿轩,湖北孝感人,光绪二十一至二十五年任泰安知县。在这一泰山石刻中,秦应逵形容了十八盘之险,赞叹了“天门形胜”,记载了维修经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中写到在他到泰安上任之前60年,同乡程德润对泰山南天门的维修,以及因南天门的先后维修而与程德润结下的“三世因缘”。孝感人秦应逵所留下的这一古迹,不仅是泰山的一段佳话,也成了南天门历史的惟一实物证据。《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绪朝)实录41》载,泰安县知县秦应逵才品政绩,均有可观,著李秉衡传旨嘉奖。义和团运动,是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最初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以设拳场、练拳术等方式组织群众。义和团不但反洋教,而且与官兵的矛盾也尖锐地对立起来。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引起八国联军武力干涉,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慈禧西狩躲到西安。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与八国谈判。德国统帅瓦德西对李鸿章说:“倡此战争的罪人还在西安,我要引兵前往诛戮他们。”李鸿章说:“等我三天,如果没有结果,到时再动兵不迟。”慈禧太后获电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初三开始议大臣之罪。《西巡回銮始末卷四》载,秦应逵袒庇拳匪,明示仇视各国人民,忍令境内教民惨受杀害,罪应革职,永不叙用。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条约》。1955年,在北京各界欢迎东德代表团大会上,东德总理格罗提渥将当年德军缴获的义和团旗交还给周总理。周总理随后指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秦应逵被革职,这正是他的开明之处。纵观秦应逵的一生,他最大的贡献是古籍收藏。他一生爱书如命,以集书为好,离职还乡时,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运回家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带回数十口书箱,以作珍藏,家里建有藏书楼一座,藏书万册。他藏书不独以重金收购,还手抄辑纳、工楷抄录了明清两代名人杂文选计139篇。为了研究藏书系统化,他绘制了将《古今图书集成》和《二十四史》两套书分类装箱、组合上架的“藏书目录图”,对研究古籍馆藏之法,具有参考价值。湖北省图书馆馆藏的秦应逵的《手批读杜心解》对当代研究杜诗具有重要的价值。《读杜心解》是清雍正学者浦起龙所著的一部独具匠心的杜诗注解著作,在杜甫诗研究集大成的清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秦应逵以收藏家独特的视角,对当时这部被学者广为推崇的《读杜心解》,进行了大胆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点评。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文研究中心教授曾绍皇曾撰考证论文,对秦应逵的《手批读杜心解》作出过极高的评价。秦应逵离职还乡后,从事教育工作。据《文史资料?孝感大事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孝感西湖书院(今书院中学),设教育会,会长为秦应逵”。于1915年去世,享年65岁。一九五七年二月,湖北省图书馆收到《长江日报》编辑部转来读者来信,反映孝感县杨店区供销社废品站堆放了一批古籍,未作处理,急待抢救。时任省图采编部主任的孔宪凯马上叫上几名工作人员拉上几辆板车,连夜赶往孝感。经过两天的跋涉,馆员们赶到了孝感县杨店区供销社。在清理中,发现这批图书为清同治间孝感县进士秦应逵所藏古籍。书中钤有“孝感秦氏家藏”朱文方印、“秦应逵藏书”朱文方印。经过七天七夜清理,他们选择刻本较早、刊印较精以及有学术参考价值之抄本运回省馆,其中有清代列入禁毁书目流传较少之明崇祯刻本《皇明世法录》、明崇祯刻本《册府元龟》、明万历刊《唐类函》、明刻本《诗隽类抄》、钟选《文归》、清抄本《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其他明清刻本。这些书虽不少缺卷短册,但仍属可贵之珍本。馆员们在当地雇车雇人,将这批古籍全部从供销社折价收回,用10余辆板车将这些“宝贝”拖运回来。其余的普通版本全部留存孝感县图书馆。孝感图书馆也喜获巨大丰收。除省馆拉走的以外,秦应逵的大部分藏书成了孝感图书馆古籍的重要来源,使得孝感图书馆藏书,由1956年的藏书8495册,到1957年底骤增至2.7万册,可见秦氏藏书之多。

上一篇:琼·布莱克汉姆

下一篇:潘柔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