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人元的个人简介
钱人元(1917.9.19~2003.12.6)江苏常熟人,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素以对新事物敏感,擅于开拓边缘学科新领域著称。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1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85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1990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他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内容
钱人元(1917.9.19~2003.12.6),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素以对新事物敏感,擅于开拓边缘学科新领域著称,他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简历
1917年9月19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原常熟县汤家桥,现在的常熟市谢桥镇汤桥村,并不属于今张家港市)。
1939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9-1940年 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0-1943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助教及教员。
1943-1948年 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州理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依阿华州立大学就读。
1948-1949年 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级讲席。
1949-1951年 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51-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6-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1981-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63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
1985-1995年 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
1990-1992年 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2003年12月6日因患胰腺癌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6岁
钱人元-生平
钱人元,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的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中,父亲钱育仁,字南铁,早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还曾担任虞社(社员遍布全国的诗文社)社长,编辑出版诗文刊物。钱人元童年时期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勤奋学习,走振兴中华之路。
1931年,钱人元进入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该校有实验工厂供学生实习。通过学习,他体会到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性。1935年他从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由于他爱好无线电,在业余时间,自行装设了短波无线电电台(无线电报),曾先后与国内各地、日本、菲律宾、澳门、新西兰等业余无线电电台对话。为了进一步钻研无线电方面较深奥的问题,他选修了电磁学,不久,又进一步选修了近代物理和光学等课程。由于他在物理课程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39年在化学系毕业后,破例被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并在王淦昌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当时,正值国际上发现铀核分裂,他写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在《科学》上。钱人元从无线电爱好者继而向物理学发展,王淦昌对他的影响很大。
1940-1943年,钱人元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这期间,他一直旁听物理课程,并曾在张文裕教授指导下做过一些实验。这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经费困难,实验室十分缺乏仪器、设备。为此,他曾自制电磁继电器、恒温水浴、恒温细菌培养器等。
1943年钱人元赴美国留学。他先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了一个学期,1944-1947年至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在此期间,他在该校学了许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其中,F.阿特勒(Adler)教授讲授的理论物理和R.伦格(Langer)教授的复变函数等课程对他以后学术上的影响很大。1947-1948年他又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一年。在美国留学几年间,他为自己安排了独具一格的道路,博采诸家之长,为后来从事边缘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钱人元毅然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创建祖国科学事业中。1948-1949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1949-1951年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51-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开始创建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当时,高分子物理学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实验仪器、设备,钱人元自力更生进行研制,仅仅4年时间,就建立起当时国际上正在使用的各种仪器和方法,其测试结果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56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高分子部分迁京,他改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高分子物理方面的学术领导工作,1977-1981年任副所长,1981-1985年任所长。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他不断开拓新领域;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为丙纶纤维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钱人元还培养了一批研究力量,为中国高分子物理和有机固体电子性质的研究培育了人才。
钱人元在繁忙的科研工作外,积极从事教育及科普工作。他是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物理教研室的创建人,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讲授高分子物理及仪器电子学等课程。由于钱人元研究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曾获中国科学奖金三等奖,197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重奖。
钱人元自1940年至1992年,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207篇、编写专著2部、综述36篇。他是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副主编,还获得国内外学术团体或组织的荣誉称号。他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十分活跃,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演,并组织和主持国际双边学术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并增进了与各国科学家的友谊。
钱人元-培养人才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钱人元是该校高分子物理教研室的创建人,在国内率先奠定了高分子物理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他所讲的课,由他的学生整理成题为《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教学参考书,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高分子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中文书籍之一。1957-1958年在北京大学教授仪器电子学课,为化学系师生弥补了必要的电子学知识。1958年,国内高分子工业和研究飞速发展,他及时组织全国性高聚物分子量测定学习班共3次,讲课资料写成专著《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当时国内这方面唯一的专著。这本书在1962年和1963年被国外分别译成俄文和英文出版。由于上述学习班取得了推广和普及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其后,化学所又举办过高分子材料剖析短训班、凝胶色谱学习班、高分子流变学讲习班、裂解色谱短训班、高聚物结构性能测试技术短训班等,为大学、生产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钱人元还主办外国专家在国内的短期讲习班,例如1959年Γ.Л.斯洛尼斯基(СЛОHИМСКИЙ)的高分子物理系统讲演,讲课资料整理后于1960年在《高分子通讯》4期刊出。1978年M.波泊(Pope)做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系统讲演,讲课资料整理后,于198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名为《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他是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如美国《液体色谱学报》《聚合物工程杂志》《国际聚合物加工杂志》《新高分子材料》等刊物的编委,中国《高分子学报》的创办人之一,多年来一直担任《高分子学报》和《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杂志的副主编。
钱人元-学术交流
钱人元在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在促进和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事业上成绩斐然。1956年以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并到美、日、意、联邦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所做过80余次学术讲演。1981年,中国化学会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后,他作为中国代表参加高分子部高聚物表征及性能委员会的活动,1985年被选为委员。1986年该委员会的第一工作组(商品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成立东亚分组后,他积极参加该分组的合作研究及每年一次的会议。他曾多次被聘为合成金属国际讨论会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钱人元还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学术交流会,如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中美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81和1984年分别在东京和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日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83、1986和1989年分别在北京、冈崎和合肥召开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日有机固体的电导、光导和有关现象双边讨论会。1986和1989年分别在北京和美因兹召开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德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89年在热那亚召开的中意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中英高分子双边讨论会。他在国际学术界的这些活动,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增进了中国科学家与各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友谊。
钱人元对待研究工作非常勤奋、严谨,不分寒冬酷暑,往往工作到深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使他损失了10年最宝贵的工作时间。在他重新恢复科研工作后,随即热情地投身工作中,不断开拓新领域。虽然他已年逾古稀。但工作上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1982-1992年的10年间,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123篇,这几乎相当于他53年科学研究生涯中发表论文总数的60%。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聚合物科学的最前沿以及开拓有机固体电导这一崭新的领域上。通过大量研究论文报道了他新的重要发现和突破性成果。现在,75岁高龄的钱人元仍在继续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