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慎

时间:2023-12-01 01:59:20编辑:小蔡

施明慎的个人简介

施明慎,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人民日报社经济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记者。

被评为中国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妇女、先进工作者等。曾数次获中国新闻奖,近百次获得全国性和人民日报社新闻奖。人民日报社曾专门为她举办作品研讨会,并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为她开设专栏。著有《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等。

施明慎是新闻界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专家型记者,在新闻界享有较高声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施明慎的金融报道有着高度评价,认为她是“真正的内行”,“不但不说外行话,而且对内行人也有启发”。特别是朱F基同志也多次表扬她关于金融、外汇改革的报道。

人物经历

1979年至1983年,施明慎就读于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6年7月,施明慎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6年8月,施明慎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社经济部,历任记者(编辑)、主任记者(主任编辑)、高级记者(高级编辑)、经济部副主任等职。

1992年至1998年,施明慎先后被评为人民日报社先进工作者、人民日报社优秀妇女、人民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优秀共产党员等。

1995年,人民日报社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为施明慎开设个人专栏《北京书简》。

1996年,人民日报社专门为施明慎举办作品研讨会。

1997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施明慎的专著《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

2004年3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文,授予施明慎“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施明慎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5年12月,施明慎受邀担任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评委。

2010年5月,施明慎被评为“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

主要成就

施明慎是新闻界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专家型记者,在新闻界享有较高声誉。被评为中国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优秀妇女、人民日报社先进工作者等。曾数次获中国新闻奖,近百次获得全国性和人民日报社新闻奖。人民日报社曾专门为她举办作品研讨会,并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为她开设专栏。著有《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等。

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施明慎多次参与组织策划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会议及重要活动报道,如香港财富论坛、APEC系列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等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首次的重大会议和活动报道,以及两会报道、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报道、国务院100次、200次常务会议报道、任仲平文章等,不仅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宣部等部门及读者和同行的好评,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为提升《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施明慎的事迹和作品广泛收录于《中国新闻年鉴》《辉煌的成就――新中国四十年》《百年名人自述――20世纪中国风云实录》《总编辑手记》《用新闻创造财富》《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新闻概览》《现代经济新闻教程》《金融新闻写作指南》《人民日报60年优秀新闻选》《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5)》《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6)》《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7)》《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8-2000)》《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2001-2002)》《财富浙商》《平衡木上的金融游戏》《点评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调节体系》《记者笔下的中国保险业》《下海纪实――记者笔下的“商海”》《运用法律手段清债百策》《期货批发市场研究》《应用写作与口头表达》《关贸总协定与中国企业的对策》《中国经济“软着陆”》等书籍。

人物评价

在新闻战线上,施明慎以敏锐的观察,深入的分析,流畅、准确的笔触追寻着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所经历的一步步坎坷,一次次碰撞,一个个变化,一份份成就,并在新闻写作上进行了不少探索。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施明慎的金融报道有着高度评价,认为她是“真正的内行”,“不但不说外行话,而且对内行人也有启发”。特别是朱F基同志也多次表扬她关于金融、外汇改革的报道。

施明慎是新闻界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专家型记者,在新闻界享有较高声誉。她尤其擅长采写金融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深度报道,善于深入浅出地报道复杂的经济问题。其报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权威性和超前性。时任中央银行行长李贵鲜和戴相龙、工商银行行长张肖、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和周正庆等金融界领导及专家对施明慎及其作品都有较高评价。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对施明慎的文章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读施明慎的报道,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她善于从复杂的金融现象中抓到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并能够把金融政策、金融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她的报道内容广泛,反映了金融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的金融政策、热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深度,反映了作者刻苦、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金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新闻监督和舆论导向,希望施明慎同志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提高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著名报人、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曾这样评价施明慎:

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成就一项事业的不易。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能以十年为期磨成一“剑”,尤其不易。这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新闻工作中,从事经济报道而能做出突出成就者,更为不易。至于在经济报道中专攻金融报道而能卓然成家者,则应在“更”字前面再加一个“更”字。这是因为金融报道的专业性更强,政策性更强,而可读性更弱,一般新闻工作者都把它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在新闻队伍里,能够坚持十几年啃这块“硬骨头”,而且确实“啃”出成果来的,鲜矣。

正因为如此,当我读完施明慎同志这本《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时,真的被震撼了。我很难想象,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十年中,一直锲而不舍地在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上跋涉,曾经为之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三年多前,我从《经济日报》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有人告诉我,在金融报道方面,施明慎是一个“真正的内行”。当时,我有点疑惑,因为新闻工作者对人的评价往往失之夸饰。后来,在各种会议上,我听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的领导和专家也如是说,并且认为,施明慎的金融报道“不但不说外行话,而且对内行人也有启发”,特别是朱F基总理也多次表扬她关于金融、外汇改革的报道,我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了。――我知道,专家的眼光是挑剔的、赞扬是悭吝的,尤其对新闻记者。于是,我开始注视施明慎在新闻工作道路上的踪迹,直到去年夏天人民日报社专门为她举办新闻作品研讨会,终于基本完成了对她品格、学识、才能、精神的认识。

多少年来,我一直提倡培养造就一批“研究型”的记者。因为几十年来,我听够了社会上对经济报道“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指责。但是这又是严酷的现实。新闻记者的长处是敏感,而不足则是肤浅。当今之世,能够潜心研究某一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重大问题的记者,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能够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来的,恐怕寥寥可数。我想,这么说决不是“打击一大片”。究其根本原因,是研究需要付得起代价,需要陈景润式的科学家精神――外不慕纷华,内耐得寂寞。而在社会心态普遍浮躁、趋时的状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何等不易!施明慎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无非是她不畏艰险、不畏讥诮、不畏冷落,一直在走她认为应该走、也乐于走的路。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十年光阴,很容易蹉跎。从自恃“来日方长”,到嗟叹“去日苦多”,其间并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问题就看时间的主人如何把握了。施明慎新闻生涯的前十年是不凡的,后十年、二十年呢?人们抱着更大的期望在注视着。

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张肖:“读施明慎同志的文章有两点最深刻的印象。其一,她对金融问题了解深透,可见平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进行了艰苦细致的采访。她的很多文章真实地反映了金融业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很好的见解,读来令人信服。其二,施明慎同志是负责联系金融部门的,但她的很多文章能够从国家的角度,从大局出发来评述经济、金融现象,而不是单纯为哪一个行业、哪一家银行说话。一个记者在报道上做到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是难能可贵的。”

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周瑞金:“施明慎同志的作品有四个特点:专精性,重点反映了金融领域的改革动向及新鲜事务;宏观性,从全局、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对金融现象、政策、法规等进行及时报道和阐述自己的看法;针对性,能够针对读者关心但不甚清楚的问题给予解疑释惑;准确性,把握政策较有分寸。”

时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艾丰:“我于1986年当人民日报社经济部主任,施明慎同志恰恰也在那一年进入经济部工作,到1996年我离开人民日报,和她共事差不多十年之久。十年时间,她是我经济部同仁中思想和业务进步最为显著的同志之一。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踏实、钻研、虚心,而且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她写的一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有的报道还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在金融圈子里,她的名气逐渐响了起来。在经济部内,我把她作为我的金融顾问。”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首任行长陈颖光在《与人民日报记者施明慎登玉皇山》一诗中写道:

快哉今日上天衢,南望之江北望湖。

云卷絮绵山远削,堤拖杨柳水平铺。

射潮自费千枝箭,骑鹤谁遗一颗珠。

共览风光心已旷,古都风貌待君书。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何小平在《十年磨一剑》(1997年9月11日《建设银行报》)一文中写道:

施明慎在经济、金融领域被称为“真正的内行”,赢得了“不但不说外行话,而且对内行人也有所启发”的良好口碑。《不凡的十年――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不仅对经济金融改革10年间的风雨历程予以回顾,且作者作为一名“学者型”记者的功底也可见一斑。

该书共收录作者于1986年至1996年十年中从事经济报道的作品百余篇。就体裁而言,有访谈、综述、通讯、评论,行文流畅通俗,朴素自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扎实的经济知识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就内容而言,涉及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物价等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将色彩各异的万千经济气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不乏像《搞活大中型企业的突破口》《保险:千家万户的选择》《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香港金融业:明天会怎样》等曾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和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的优秀篇章。

细细品味施明慎的文字,的确没有那种身处局外的感觉,与其说你在读,不如说她在与你交谈,谈话的开头往往是身边一件细微琐碎的小事。从“北京人声声抱怨无啤酒喝”到那篇生产、消费不平衡造成的《啤酒问题》;从“邻居沈家5000元买股票如何赚到了10万元”到那篇冷静分析投资股票市场的《做理智的投资者》……她的娓娓道述有如涓涓细流,轻缓亲切,随着剖析问题的深入、河面的拓宽,融为惊涛拍案的经济汪洋中的一粟,令人感到豁然开朗,心胸释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一改往日堆积经济、金融术语的呆板面孔,遣词造句活泼生动,又为该书增色不少。在论述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金融改革中,作者将附属于财政的银行比喻为“出纳员”,把吃大锅饭的银行比喻为吸不了水、也挤不出水的“破抹布”,而将我们需要的银行比喻为“海绵体”,是能吸收水分的,用的时候挤出来,有一种伸缩、调节作用。生动鲜活的比喻将其中的道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留住了洗尽铅华的一份贴切与逼真。

施明慎的文章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是其娴熟的业务知识,给了她采访中驾轻就熟的一分坦然。其次是背负着国家经济、政府决策的大背景,在攫取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时站在了高瞻远瞩、统摄全局的宏观角度,将手中的笔对准整个经济市场、金融行业,而并不是某个大银行、大企业,更不是报喜不报忧,始终给予客观、公证的报道,而且政策把握得非常好。在《金融问题思考(上)――当好银行的银行》一文中,她敢于对中央银行存在的职能模糊、宏观调控乏力、所处地位不明、杠杆作用错位等现象予以层层剥露,毫不留情地点到痛处,一针见血。这样的文章言出必实,掷地有声,自然应和不断。

荣誉记录

荣誉称号?2010 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 (获奖) 2005 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获奖) 2004 全国三八红旗手 (获奖) 1998 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优秀共产党员 (获奖) 1992 人民日报社先进工作者 (获奖) 社会类?2007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 (获奖) 2005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 (获奖) 2004 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获奖) 2002 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 (获奖) (参考资料)

人物作品

据《中国新闻年鉴》,施明慎在新闻写作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尤其擅长采写金融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深度报道,善于深入浅出地报道复杂的经济问题。其报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权威性和超前性。人民日报社专门为她举办了她的作品研讨会。她采写的一些报道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推动实际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经济金融报道的典范之作。

作为一名记者,20世纪90年代,她采写的金融及外汇改革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时任中央银行行长李贵鲜和戴相龙、工商银行行长张肖、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和周正庆等金融界领导及专家都有较高评价,朱F基总理曾亲自致电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表扬施明慎同志及其撰写的经济报道。她的作品近百次获得全国性和人民日报社新闻奖。

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她多次参与组织策划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会议及重要活动报道,如香港财富论坛、APEC系列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等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首次的重大会议和活动报道,以及两会报道、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报道、国务院100次、200次常务会议报道、任仲平文章等,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及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等部门和读者的充分肯定,为提升《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2001年以来,她参与写作和编辑的中国加入世贸报道《历史性的一声槌响》《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系列评论以及宏观调控系列评论《发展经济的积极举措》、系列述评《直面外资并购》等相继获得中国新闻奖。

代表作品 作品名称发表平台发表时间《6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多不多?》《人民日报》头版通讯1995年06月20日《银根到底紧不紧?》《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6年08月02日《成功的调控 宝贵的经验》《人民日报》头版通讯1997年03月23日《千户大型企业实力增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998年01月04日《重视消费的拉动作用》《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8年04月02日《老百姓有多少钱?》《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8年04月24日《消费信贷:为啥热不起来?》《人民日报》头版述评2000年05月25日《消费:稳住回升势头》《人民日报》头版述评2000年08月25日《“九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经验述评(一)》《人民日报》头版述评2000年09月25日《奏响发展主旋律》《人民日报》头版述评2001年01月07日《银根还能放松吗?》《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7年07月30日《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主流》《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6年11月29日《划上成功的句号》《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12月24日《新兴行业知多少》《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10月03日《怎么看待当前资金形势》《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06月21日《放开更要管好》《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05月24日《专业银行金融改革新举措》《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01月14日《汇率并轨意味着什么?》《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01月12日《汇率,在平稳中并轨》《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4年01月08日《深化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人民日报》头版述评1993年10月08日《再振雄风――记发展中的深圳证券市场》《人民日报》头版通讯1993年10月03日《当好银行的银行――金融问题思考(上)》《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3年11月03日《银行也是企业――金融问题思考(中)》《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3年11月06日《发展壮大 商业银行――金融问题思考(下)》《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3年11月08日《资金为何这么紧?――当前经济热点述评之一》《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3年05月22日《走出误区――关于加快专业银行改革的思考》《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3年04月25日《为什么“三角债”前清后欠,越欠越多?》《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1年08月18日《搞活大中型企业的突破口》《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1年08月19日《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入手》《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1年08月20日《减少产成品资金占用》《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1年08月21日《让无理拖欠者占不到便宜》《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1年08月23日《为何只贷了一个零头?》《人民日报》二版述评1991年07月25日(参考资料)专栏作品

《北京书简》是人民日报社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为施明慎开设的个人专栏。从1995年起,施明慎几乎每周为《人民日报》华东版撰写专栏文章,内容涉及银行、财税、保险、国债、股票、期货、外汇、外资、关税、利率等诸多方面,反映和解释了经济、金融领域中读者关心的许多敏感问题。不少作品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以下为1995年1月至1996年8月,施明慎的部分专栏作品目录:

作品名称发表平台发表时间《打破资金大锅饭》《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1月09日《货币政策适度从紧》《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1月16日《外汇增储 久盼终得》《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1月23日《开放资本市场须慎重》《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2月13日《项目融资:一种新的尝试》《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2月20日《为什么征收土地增值税》《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2月27日《依法管理国债期货》《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3月06日《金融法规呼之欲出》《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3月13日《央行目标:稳定币值》《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3月20日《财政赤字没有突破预算》《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3月27日《敲响金融监管的警钟》《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4月03日《保险业改革要加速》《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4月10日《完善已出台的重大措施》《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4月17日《帮助国有企业理好财》《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4月24日《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5月08日《堵住收购资金流失“黑洞”》《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5月15日《票据市场在启动》《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5月22日《国企海外上市步履稳健》《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6月05日《清理“家产”势在必行》《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6月26日《金融界三要事引人关注》《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7月10日《让保险业走上正路》《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7月24日《“适度从紧”并非统统收紧》《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7月31日《加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8月28日《证券回购市场亟待规范》《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09月25日《加快推出公开市场业务》《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10月02日《银行债权以法保障》《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10月09日《投资基金:众望所归》《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10月16日《支农,信贷工作重中之重》《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10月23日《降低通向世界的门槛》《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12月04日《建立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5年12月25日《健全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1月08日《金融监管严字当头》《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1月22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1月29日《管管证券回购市场》《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2月05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2月12日《改善整体投资环境》《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3月04日《“适度从紧”并非“银根紧缩”》《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3月11日《正确认识银行“存差”》《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3月18日《建行何以更名》《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4月01日《统一颁证 无证不贷》《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4月08日《扩大间接调控比重》《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4月15日《给社会一个新感觉》《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4月22日《强化个人所得税管理》《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5月13日《转券能否成为股市新星?》《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5月20日《国企海外上市将以香港为主》《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6月10日《香港金融实行高度自治》《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6月17日《提前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6月24日《放宽居民因私用汇管制》《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7月01日《维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7月08日《正确认识准备金制度改革》《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7月22日《中保集团登上新舞台》《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7月29日《提高金融开放水平》《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8月05日《严控新的不良资产发生》《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8月12日《不能让假币泛滥得逞》《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8月20日《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人民日报》华东版《北京书简》专栏1996年08月26日(参考资料)专著作品

施明慎的专著《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1997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为该书封面题词,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为该书作序。以下为该书部分篇章目录:

作品名称发表平台《租赁带来了活力――北京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租赁经营调查之一》《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承租人的苦恼――北京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租赁经营调查之二》《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别给企业添乱――北京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租赁经营调查之三》《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老有所养的新途径――江苏保险事业采访札记之一》《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管好用活保险基金――江苏保险事业采访札记之二》《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既要保险又要防灾――江苏保险事业采访札记之三》《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啤酒问题》《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艰难的历程――对于金融改革面临问题的思索》《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蔬菜生产――难在哪里?出路何在?》《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初萌的金融意识――武汉国库券上市转让第一天》《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微笑服务在“南方”――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见闻》《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农村保险业面临干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沉重的步履――鄂湘粤农村保险调查》《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给银行以贷款自主权》《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走向成熟――广东涉外保险采访札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巨额贷款阻滞在哪里?》《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走出疲软的阴影――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促销活动采访散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支持“短、平、快”――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帮企业脱困境》《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铁榔头”效应――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帮企业解决产成品资金占压纪实》《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让生活更美好――记蓬勃发展的福建人身保险事业》《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治治无理拖欠》《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削价的魅力――北京市削价商品展销会见闻》《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努力做好认付还款工作》《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东北清理“三角债”获重要成果》《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东北三省清欠再传捷报》《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保险:千家万户的选择》《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痛定思痛防新欠》《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办》《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我很幸运”――建行北京市分行向个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实录》《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奋争于强手之林》《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电子货币进万家》《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居民金融资产――从单一到多元》《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做理智的投资者――上海股市采访录》《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交易会上的角逐》《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管得少些服务多些――四川省物价部门积极转换职能综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站在成功的商人背后――海南交行大步向企业化迈进》《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电话委托交易》《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九二股市风云》《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国库券缘何变冷?》《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走出误区――关于加快专业银行改革的思考》《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希望所在――我国9家商业银行发展回顾》《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资金为何这么紧?》《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龙头股”何以高昂?――深圳发展银行吸收公众入股的启示》《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再振雄风――记发展中的深圳证券市场》《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深化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共识,在讨论中增多――第五次中日经济讨论会侧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汇率,在平稳中并轨》《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汇率并轨意味着什么?》《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又前进了一步――外汇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运转》《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放开更要管好――全国物价大检查综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怎么看待当前资金形势》《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成效显著继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一年回顾》《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携手共创辉煌――记中国银行与经贸部门多年的良好合作》《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新兴行业知多少》《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可贵的觉醒》《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划上成功的句号――1994年外汇改革回眸》《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国债市场缘何火爆?》《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谁不调价谁吃亏吗?》《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钱还往哪儿花?――2万亿元储蓄引发的思考》《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买国债,放心!――首都国库券发行首日见闻》《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规避汇率风险――建行上海市分行加强企业外债管理》《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金融宏观调控有了法律保障――6家银行行长畅谈贯彻实施人民银行法》《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闯新路――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外升值?》《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怎样看待借用外债风险?》《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企业尝到了“甜头”》《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纳入规范化轨道――组建城市合作银行述评》《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规范保险市场》《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工作着是美丽的――中国妇女的经济地位》《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当一回投资者――个人外汇买卖在北京》《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客户至上服务兴行――金融系统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活动纪实》《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与中国同行携手发展保险业――访德国安联保险集团董事长舒尔特?诺勒博士》《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为了存款人的利益――建行浙江省分行依法经营纪实》《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为啥企业还喊资金紧张?――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贷款购房俏京城》《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这样的债券值不值得买》《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一套资金搞活全局――推广票据贴现与再贴现业务述评》《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三万亿元:高额储蓄怎么看?》《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怎样判断银根松紧?――访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如何看待停办保值储蓄?》《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西方更需要东方――美国著名预言作家奈斯比特与亚洲大趋势》《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证券回购市场的是是非非》《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降低关税带给我们什么》《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香港金融业:明天会怎样?》《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中美经济往来的桥梁――记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迈出重要的一步》《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降息,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不凡的十年DD经济金融改革寻踪》(参考资料)学术作品 作品名称发表平台发表时间《宏观经济宣传要有宏观眼光》《新闻战线》1997年10期《找准上面重视、下面关心的结合点:谈谈清除消费障碍系列述评的组织策划》《新闻战线》2000年08期《我国金融报道的起步与发展》《中国记者》1999年07期《“九五”成就报道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记者》2000年11期《全面理解政策 积极准确宣传――解读人民日报宏观调控报道》《中国记者》2004年07期《怎么看取消贷款限额控制?》《新华月报》1998年03期《消费信贷:为啥热不起来?》《新华月报》2000年07期《PT水仙退出,股市迈步》《新华月报》2001年06期《金融宏观调控接近预定目标》《金融博览》1996年03期《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并不代表放松银根》《金融博览》1998年03期《怎样看待当前资金形势》《党政视野》1994年Z1期《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国务院200次常务会议回眸》《党建文汇》2008年01期《中国妇女的经济地位》《社科信息文荟》1995年18期《泰币危机会波及中国吗?》《金融与保险》1997年10期《迎接挑战稳定金融》《金融与保险》1997年10期《关注信达》《金融与保险》1999年05期《报纸经济宣传扩大信息量问题初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论文选》1986年(参考资料)人物专访 作品名称发表平台发表时间《交易活动需尽快建立新秩序――访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人民日报》第二版1988年09月10日《“银行元老”话兴衰――访中国银行行长王德衍》《人民日报》第二版1992年02月18日《风雨沧桑四十年――访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道夫》《人民日报》第五版1989年10月12日《银行商业化 特区可先行――访建行深圳分行行长惠小兵》《人民日报》第二版1994年01月05日《“欢迎中国企业到美上市”――访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威廉?唐纳森》《人民日报》第七版1994年09月18日《增加银行上市有好处――访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人民日报》第十版2000年06月19日(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施明慎经常以笔名“诗云”、“心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施明慎在记者节感言中说:“新闻是我挚爱的事业。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对我而言,不仅是荣誉,更是激励和鞭策。我深知自己距党和人民的要求很远,今后要以此为新的起点,以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新闻界前辈和正在工作的同行为榜样,进一步履行好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争取新的突破。”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汇源老板朱新礼的“养猪论”,引起网友的一片质疑。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是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据《中国青年报》和《证券时报》,施明慎对此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施明慎指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被商务部依《反垄断法》给予否决,这样的结果符合大多数网民意见,但似不应单纯看做是网络舆论的胜利,而应看做是法治的进步。尽管并购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已成常态,但中国民众似乎并不习惯。特别是当外资并购在中国发生时,每每可以听到捍卫民族品牌、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等呼声。所幸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被网络情绪左右,他们关注的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而这恰恰是中国反垄断法的核心。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是我国实施反垄断法以来被否决的首例,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监管必须在法律规范之内;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味地沉溺于排外情绪中也许会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处理社会热点,政府部门要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宣传政策,澄清误会,公开进展。”

上一篇:沈伯兰

下一篇:权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