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劲松(大学教授)的个人简介
史劲松,讲师,江南大学教授。
江苏省生物医药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甲壳素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蜂产品工程中心技术委员;江苏省植物学会会员。
江南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性 别男
出生日期 1971.08
职 称 教授
学习经历
2002.2-2005.9江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1989.9-1993.6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0.3-江南大学医药学院教授,2011年起任副院长
1993.8-2010.3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职称,历任研究室主任、科研处长、院长助理、党委委员等职务。
学术及社会兼职
江苏省生物医药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甲壳素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蜂产品工程中心技术委员;江苏省植物学会会员。
主讲课程
生物制药下游工程技术
药厂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
生物医药学前沿导论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
研究领域近年来,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分离和衍生开发,一是植物源的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制备;二是生物多糖的工程化加工和功能糖产品开发;三是蛋白资源的生物加工和功能产品开发。
(1) 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制备:以产品开发为导向,致力于药用植物资源、微生物发酵产物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通过利用现代的下游工程技术和绿色、柔性的加工理念,实现活性物质的高效提取和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如植物生物碱、萜烯醇、真菌糖肽、植物皂甙、几丁质、多酚类化合物的制备。
(2) 糖工程技术及功能糖产品:重点围绕葡甘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海藻多糖、壳聚糖等天然大分子多糖,开展精制、化学改性和生物加工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应用,代表性的工作有白芨葡甘聚糖的随程提取、酶法精制及硫酯化改性以及在精细日化产品中应用;豆科植物的半乳甘露聚糖的物理增粘、挤压质构、微水固相的化学改性和甘露寡糖的定性制备技术;甲壳素多糖的绿色制备、壳聚糖的羧甲基改性、菌丝体来源的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糖的制备,壳寡糖的微波-酶法高效制备及植物免疫促进剂的开发。
(3) 蛋白资源的生物加工和功能产品开发:面向应用领域,开展活性多肽的酶法制备和选择性分离研究,获得的小麦谷朊蛋白的多肽组分显出较强的ACEI活性,花粉蛋白的多肽组分也显示出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主要论著合作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主要论文:
史劲松, 张卫明, 孙达峰, 徐德峰 等. 基于灰度直方图对白芨多糖胶复合乳化剂配方筛选和稳定性评价[J]. 食品科学,2008,29(7):35-38
史劲松, 吴奇凡, 许正宏, 陶文沂. 中国冰川1号产适冷蛋白酶耐冷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微生物学报, 2005,45(2):258-263
史劲松, 许正宏, 吴奇凡, 陶文沂. 冰川环境耐冷菌的冷适蛋白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12(1):72-75
史劲松, 陶文沂, 许正宏, 吴奇凡. 温度和氮源对耐冷蜡状芽孢杆菌产冷适蛋白酶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8(4):77-82
孔俊豪, 史劲松, 孙达峰, 张卫明. 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条件研究[J]. 食品科学,2009,30(14): 52-56
吴奇凡,史劲松,陶文沂,许正宏.耐冷菌Bacillus cereus SYP A2-3冷适蛋白酶的发酵条件.微生物学通报,2005, 32(5):46-50.
张敏, 史劲松, 孙达峰, 张卫明. 野皂荚多糖胶酶法制备半乳甘露低聚糖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9):57-59
洪宇波, 史劲松, 张卫明 等. 谷朊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酶解工艺优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6):15-20
陈小萍, 张卫明, 史劲松, 顾龚平. 茶树花黄酮的提取及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 93-97
主要著作:
张卫明, 肖正春, 史劲松. 中国植物胶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张卫明 主编.中国辛香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编委)
科研项目曾主持或主要参与江苏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
[1]“壳寡糖典型组份及N-酰化修饰物对食品冷适细菌的抑制特性研究(BK2009065)”江苏省自然基金(2009-2011),课题主持。
[2]“野皂荚半乳甘露聚糖胶精深加工技术中试转化(2008GB24420468)”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08-2009),项目负责人。
[3]“木本多糖胶精细结构及其酶法修饰机理研究(30771685)”,国家自然基金(2008-2010),主要参加者。
[4]“能源植物续随子耐盐植株的筛选与滩涂地区栽培评价(BK2008095)”,江苏省自然基金(2007-2009),主要参加者。
[5]“功能性壳聚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BA2009103)”,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2009-2011),技术主持。
[6]“食品添加剂和配料高效安全制造(2007AA100401)”国家863课题(2007~2010),参加。
[7] “植物多糖胶资源高效利用与新产品开发(2006BAD06B05)”,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2006-2008),课题主持。
[8]“植物多糖胶定向转化寡聚甘露糖中试研究(2006C40038)”,国家农业成果转化(2006-2008),第二主持。
[9] “特种植物胶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04BA502B03)”,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003-2005),课题主持.
[10]“特种油料作物水飞蓟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BE2005338)”,江苏省科技攻关(2005-2007),课题主持。
[11]“白芨多糖胶产业化技术研究(04EFN217200398)”国家农业成果转化(2004~2006),项目主持。
[12] “寡糖新产品开发―木寡糖(BK2001021)”,国家十五科技攻关(2001-2005),主要参加者。
主持或参与的横向合作项目如下:水溶性壳聚糖生产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年产1000T植物胶生产线设计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羟丙基瓜尔胶改性技术与生产;小麦谷朊蛋白精深加工产品与开发;茶树花资源综合开发;功能性寡糖中试设备研制;年产5T真菌多糖的深层发酵生产线设计;GMP保健食品生产车间的设计;谷氨酸、赖氨酸生产线工艺设计;烟草茄尼醇提取生产线;烟草硫酸烟碱的提取生产线;变性淀粉、发酵法酒精生产线设计。
科研成果及奖励完成鉴定或验收科研项目近20项,所获主要科技奖励与荣誉如下:
[1] 半乳甘露聚糖微水固相醚化修饰技术及产品应用,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1。
[2] 功能性壳聚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柔性制造, 江苏省201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4.
[3] 高粘度高密度壳聚糖,2009年扬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5。
[4] 白芨多糖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研究,2008年中国商业联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3。
[5] 特种油料作物水飞蓟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2008年盐城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
[6] 皂荚皂素高效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2007年中国商业联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
[7] 植物多糖胶物理-化学改性技术研究, 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2。
[8] 年产1.5万吨小麦谷朊粉生产线建设,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7。
[9] 植物胶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第3。
[10] 白芨多糖与硫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2004年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第3。
[11]硫酸烟碱新工艺,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 4。
此外,2008年获得江苏教育科技工会授予的 “科技创新标兵”称号,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授予“总社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梯队)。
所获专利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1] 郭鸿飞, 许正宏, 史劲松等. 一种酶法生产含半乳甘露寡糖的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工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32694.6)
[2]郭鸿飞, 许正宏, 史劲松等.一种微波联合酶法制备及精制半乳甘露寡糖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32693.1)
[3]张卫明, 史劲松, 孙达峰等. 一种制备低壳糖与壳寡糖的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ZL 200810154871.3)
[4]史劲松, 孙达峰, 张卫明等. 一种半干法微波处理制备半乳甘露寡糖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 200610088341.4)
[5]张卫明, 赵伯涛, 顾龚平, 史劲松等. 含有蒲公英、白芨提取物的化妆品复合添加剂及其制备工艺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ZL 03132343.X)
[6]张 和,张卫明,戚善龙,史劲松等. 一种生产水溶性功能壳聚糖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018741.7)
[7]张卫明, 杜风光, 史劲松, 史吉平等. 一种采用谷朊粉生物酶法生产抗氧化活性肽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134649.2)
[8]张卫明, 孙达峰, 史劲松等. 一种半乳甘露聚糖胶胚乳片增粘制粉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192392.6)
[9]张卫明, 史劲松, 孙达峰等. 白芨多糖胶精制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191991.6)
[10]张卫明, 孙达峰, 史劲松等. 一种半干法改性半乳甘露聚糖胶制备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132160.1)
[11]陶文沂, 许正宏, 窦文芳, 史劲松等. 一种生产L-精氨酸的菌株及其诱变方法与利用该菌株生产L-精氨酸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3112896.3)
科研成果及奖励
完成鉴定或验收科研项目近20项,所获主要科技奖励与荣誉如下:
[1] 半乳甘露聚糖微水固相醚化修饰技术及产品应用,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1。
[2] 功能性壳聚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柔性制造, 江苏省201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4.
[3] 高粘度高密度壳聚糖,2009年扬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5。
[4] 白芨多糖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研究,2008年中国商业联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3。
[5] 特种油料作物水飞蓟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2008年盐城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
[6] 皂荚皂素高效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2007年中国商业联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
[7] 植物多糖胶物理-化学改性技术研究, 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2。
[8] 年产1.5万吨小麦谷朊粉生产线建设,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