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齐美尔的个人简介
乔治·齐美尔又名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年3月1日生于柏林,1918年9月28日逝于斯特拉斯堡,又译为西美尔或齐默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货币哲学》和《社会学》。是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乔治·齐美尔又名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年3月1日生于柏林,1918年9月28日逝于斯特拉斯堡,又译为西美尔或齐默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货币哲学》和《社会学》。是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卒于1918年9月26日。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乔治·齐美尔 - 著作
《历史哲学问题》 《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
《货币哲学》 《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
《宗教》 《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
《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乔治·齐美尔 - 生平介绍
齐美尔生于一个认信基督教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死得早,遗产丰厚,足以令齐美尔无经济烦忧。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在柏林大学修读历史和哲学,后转为哲学与艺术史。1881年始,他以自由职业者身份任教于柏林大学。
1890年,齐美尔与GetrudKinel成婚。他们的寓所坐落于柏林夏洛腾堡区,到访者中有里尔克、胡塞尔、李凯尔特、莱普修斯夫妇和马克斯·韦伯夫妇。在这些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朋友的帮助下,齐美尔到1901年方克服德国学术管理机构的阻挠,得到编外教授一职。
齐美尔的哲学观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随着选择性的创新,人的认识会不断进步,个体将得到发展,但人不可通仅凭思考而对生活有全盘的认识。或这么说,人类不断发展文明,意图获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反过头来使自己偏离的原本道路。诸如货币产生,为了便利生活与交易而生,但最后衍生出来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现代生活,却使传统社会一去不返。这种论调类似韦伯在看资本主义与科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他1900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货币哲学》中,齐美尔断言,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的冲击力将持续增长。货币经济的发展,不但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还催生了现代的民主制度。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货币越来越呈强势。就连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设计,都由货币一手决定。
齐美尔发现,货币成了上帝,因为它已经指向绝对目标的绝对工具。在现代社会,银行比教堂更大、更有势力。银行是现代城市的中心。人的一切感官知觉都与货币有关。但人仍应保有自由权,在货币之外拓展视野――例如建立基于精神交往的社交圈子。借此,令货币的权势止于文化领域:艺术家不仅仅为钱,更应为自己的精神而创作。
乔治·齐美尔 - 货币哲学
《货币哲学》乃齐美尔针对现代社会生活特征的归总式论述,全本分作两大部分、六大章节。前一部为论货币本身,第二部分论货币所产生的生活型态。
比较要补充上述《货币哲学》部分的论述在于:货币并非如自然科学的自变项,可以毁灭封建、开创民主制度,这中间关键在于,透过货币在数个世纪内渐次大量运用中,已经改变人们的生活型态,其中一样他相当强调的是如人们原本要追求morelife,却从中产生了意想不到morethanlife的东西。但是他也认为,现代社会在人身自由上比过去封建社会更多,原因在于人与土地关系断裂开来了,可以自由移动(这一点在马克思理论中也出现过),大都会生活是其中最典型的生活型态,活在都会里面,人们具有高度的匿名性,也显示著货币交换过程中的高度匿名性。虽韦伯对齐美尔评价很高,且法国书评曾经出现涂尔干从道德评论《货币哲学》,但本书问世时评价两极。
乔治·齐美尔 - 论流行
这是一篇论文,并非专书。事实上齐美尔书目着作不多。 齐美尔认为,在流行发展过程中兼具两种貌似矛盾特色,一个是模仿群体特征的趋同(imitation),但个体在其中却又有一种要突显自己的标异(demarcation),所以流行始终都在一窝蜂、又快速消散之间的双元性摆荡,原因就在此。齐美尔特别提到14-15世纪佛罗伦斯没有流行,因为当时每个人都自有一套的穿着方式,因此无法产生趋同。另外,流行还有一种强烈的活在当下之感(senseofpresent),强调流行是一种忘却过去,也不想未来的运动过程。其他在论流行里面约略提到的,诸如第三阶级的出现、流行在现代社会尤其特出原因在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流行与忌妒的关系等等。关于流行的社会学研究,在齐美尔之前有史宾塞(Spencer)的;在<论流行>之后,最出名者一个是美国布鲁默(HerbertBlumer)的集体选择研究,以及法国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一般后世学者论流行时,往往会认为齐美尔是一个涓滴理论(trickledown),即他主张流行是由上阶层开始带动,下阶层模仿的过程,其他研究散布过程理论者,出现由下而上、水平传递等观点,认为自己是跟齐美尔传统观点不同的。事实上齐美尔虽有这种说法,但是并非紧扣阶级观点,只是被后世过度诠释。
乔治·齐美尔 - 社会发展
齐美尔在分别对人际交往中的二人群体、三人群体、四人群体以及多人群体等初级群体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研究后发现,在小群体内的人际交往中,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形式多表现为直接的相互作用。互相作用面比较宽,群体成员的参与程度较高,群体的维系和约束主要依赖主观的感情需要和习惯。这种群体通常是以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为其特征的,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基本上表现为这一特征。但是,随着人际交往界面的拓展,群体规模随之扩大,由于人数增多和功能变化就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似性减弱,异质性增加,这时,社会成员之间那种依靠一致性和统一性来维系的社会交往方式已经不适合社会交往与整合需要了,一种建立在异质性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形式的产生成为必然,这种新的社会形式就是现代社会。而且,群体规模的扩大还会导致群体内亚群体出现,进而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与整合难度增大,离心力增强。于是,如何消除这种离心力,重构社会的秩序与整合就成了吸引齐美尔的另一个社会学问题。
要消除这些离心力,就一定要发展出一种现代社会的专门整合机制。而劳动分工的形成和交换制度的出现恰好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得以制度化,成员之间的互动建立在客观的制度化结构之上。正如齐美尔所指出的那样,复杂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一种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性使各大单位集结在一起。而且,大型群体还促成了像法律这样的带有客观性、强制性、普遍性特征的规范的产生,从而人们摆脱了对习惯势力的依赖,使现代社会的产生成为可能。而正是由于人们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才最终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复杂化,这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必然,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过程中产生的。
在研究社会群体及其规模扩张的时候,齐美尔还注意到了科层制与群体规模之间的关系。在小群体里,由于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面对面的互动,从而使他们有可能通过协商产生共同遵守的规则、角色规范和群体目标。可是,当群体规模扩大以后,这种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的非正式结构很快就不再适宜。因为在大群体里,群体成员由于缺少共同的识别标志,同一组织中的成员甚至互不相识;而且,大型群体中建立起来的个人关系由于缺少经常互动而使得相互间缺少热情或不太亲密。"鉴于这种种困难,在那些规模扩大的群体中,全体成员一定要有正式的规则,并建立正式的关系;他们要有选举领导人的正式程序和取得成员资格的必备条件;解决冲突的具体措施和各种客观目标,等等。这些过程就构成了科层结构的建立。"
乔治·齐美尔 - 影响
齐美尔由于犹太人身分,加之并非完全科学化的论述,在死后与20世纪初期没没无闻,事实上思想却广为其他社会学家引用,影响甚巨。如功能论帕森思对现代社会的观点、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曾为他与韦伯的学生、象征互动论从他观察大都会生活上获得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德国哲学与社会学家哈伯玛斯等人,而社会学家卢曼更是在1980年代后大力复兴与倡导齐美尔观点与哲学。现在,齐美尔也广为后现代论者重视。
齐美尔认为,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齐美尔强调社会首先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其次,社会也是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和。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较为固定的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因此,他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的类型,研究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的基本模式。
乔治·齐美尔 - 相关词条
韦伯
后现代论
霍克海默
哈伯玛斯
趋同
社会学
乔治·齐美尔 - 参考资料
1、论文天下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new_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