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艺林

时间:2023-11-30 19:45:44编辑:小蔡

潘艺林的个人简介

潘艺林(1963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化工高等教育》常务副主编、《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研究》主编。

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从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当代转型》《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等。

人物简介

男,1963年7月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兼任《化工高等教育》常务副主编,《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研究》主编。

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学者(IV,2005),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期刊分会理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库”入库专家。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文史与教育”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学导师组组长,教育经济与管理导师组组长,华东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教授会”成员。

学习背景

1998年9月- 2001年6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

1989年9月-1992年6月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

工作简历

2001年12月- 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所长助理;教授,副所长

1994年9月-2001年11月 重庆邮电学院,编辑、主编;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所长

1992年7月-1994年6月 四川师范学院高教研究所,讲师,编辑

出国情况

2005年1月2日-2005年1月23日

获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学者(IV)项目资助,应邀访问美国众议院、教育部、

大学教授协会、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

杜威研究中心,麻省教育部,以及硅谷等地部分学区和中学

2007年3月19日-2007年3月23日

赴曼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UICEE)第10届学术年会

参与的学术团体或学术兼职

1998年-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2008年-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

2005年-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库”入库专家

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8年-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4年- 华东理工大学“文史与教育”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

2004年- 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导师组长

2006年- 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位点导师组组长

2004年- 华东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教授会”成员

2006年- “工程与技术教育中国中心”

(CCET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副主任

学术活动

2008年11月4-6日

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第五届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并主持“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其他”分会场报告

2006年9月8-9日

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13届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任第1组讨论主持人

2004年8月22-24日

参加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代表第3组作大会发言

2006年 8月17-19日

参加华东理工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美国里海大学、瑞典马拉达伦大学主办的“国际多学科与交叉学科工程教育研讨会”(Symposium on Multi-/Inter- 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任组织委员会委员

2007年3月19-23日

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UICEE)第10届学术年会,会议组织过程曾担任“Local Support Committee”委员

部分著作

1、《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2、《从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当代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

部分论文

1、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2期转摘

2、“学生评教”信奉什么教育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3、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

4、牺牲质量,谈何权益?――消费主义教育价值观评析,《学术界》2006年第2期

5、论批判精神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1期转载

6、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的原因、表现及其启示,《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1)?教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7、批判: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1期,《国内外教育文摘》2000年第1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2期转载

8、研究生指导过程的国际差异,《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转载

9、有关掌握学习的实验应重视布卢姆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

10、简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四川师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8,1992年第2期转载

11、论人文素质教育的三级功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报刊篇目要览”收录

12、编辑对学术争鸣的作用,《编辑之友》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6期转摘

13、论书刊质量对编辑素质的反作用,《编辑之友》199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期转摘

14、论赫钦斯的高等教育哲学,《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2期

15、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江苏高教》2006年第1期

16、国外对高等教育扩展原因的解说简论,《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4期

17、感受“美国教育”的多样性,《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2期

18、论比较教育学与欧洲教育巨变之间的不协调性,《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第1期

19、人的素质系统刍议,《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20、论教育价值的分裂与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

21、《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反思(第1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1期

22、基础性 实践性 国际性――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第2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转载

23、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第2作者),《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24、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纪要,《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

25、教育的必然要求:使用“批判”,《现代教育论丛》1999年第3期

26、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第2作者),《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转载

27、浅谈升学教育的危害,《陕西教育》1991年第12期

28、几周一次测验好?,《特区教育》1992年第6期

29、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目的的演变与特色,《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3年第1期

30、人的素质系统初探(第2作者),《四川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2期

31、测验频率对中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合译,第1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年第1期

32、普通中学为什么片面追求升学率?,《陕西教育》1993年第4期

33、国外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简介,《特区教育》1993年第5期

34、战后欧洲教育发展变化的主流,《特区教育》1994年第1期

35、美国高校21世纪的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特区教育》1994年第2期

36、论医治“片追”顽症的现实良方,《陕西教育》1994年第9期

37、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及其启示,《重庆邮电学院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38、比较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特区教育》1994年第6期

39、教师集体的素质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现代教师论》第10章

40、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现代教师论》第17章

41、高等教育扩展原因述评,《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4期

42、论大学的义务,《中国电力教育》1997年第1期

43、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的天职,《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44、大学新生的德育态度探析―一次开放式调查的研究报告,《邮电高教论坛》1997年第2期

45、论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和邮电事业发展中的功能,《邮电教育》1997年第1期

46、博而返约:科学家之正道――兼向张燮教授请教,《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2期

47、论激励大学生精神文明需要的意义与策略,《吉林教育科研?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48、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2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49、编辑在学术争鸣中的作用,《编辑学刊》1998年第5期

50、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改革的理想模式,《江苏高教》2000年第2期

51、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模式研究(第2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年第1期

52、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国际差异的成因与启示(第3作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5期

53、素质系统观:当代高等教育的理想(第1作者),《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54、增强西南高校批判功能的意义与策略(第1作者),《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55、“一流大学”课程开发的初步构想,《江苏高教》2001年第5期

56、论提高研究生批判素质的意义与策略(第2作者),《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2期

57、大学教育研究组织的生存依据与职能定位(第2作者),《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7-8期

58、课程改革应关照的批判素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9、确立人的素质系统观,加强大学的学科调整(第3作者),《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5期

60、新形势下大学社会功能的内涵分析(第2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1、告别“半人时代”,促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第2作者),《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62、一种实用的乐观主义创造教育哲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63、论本科教育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第3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

64、公其非是于学校――论中国民间教育哲学的批判之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5、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文献比较

《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第2期

66、导师是优化博士生教育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7期

67、本科教育争创世界一流的策略探析(第3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68、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与反思(第3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69、研究型大学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国际比较(第2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70、关于影响大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因素的调查与建议(第3作者),《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71、影响大学本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第3作者),《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2期

72、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第2作者),《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

73、家庭也要“学会放弃” ,《中国儿童报.现代家庭教育》2006年第31期第1版“专家视点”

74、“学生评教”有碍大学教师的发展,《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月号

75、从无限到有限――学校教育之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第三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76、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2作者),《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2日第3版

77、“教学评估”通向何方,《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78、大学之道:求学问是,引领未来――反思大学的服务职能(第2作者),《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2期

79、创新文化 引领未来 探寻大学职能新境界(第2作者),《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7期

80、慎重对待本科毕业论文问题,《软件工程师》2007年第7期

81、Where is the eval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oing?,Papers presented at the 10th UICEE Annu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Bangkok,Thailand,19-23 March 2007

82、时代需要“全面工程教育”(第2作者),《光明日报》2007年8月14日第7版“教育理论”

83、消费主义能减少“教育不平等”? ,《教育:思想与对话》(ISBN978-7-5041-3758-6)第2辑第122-13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

84、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软件工程师》2008年第1期

85、习明纳的本土化探索(第2作者),《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年第1期

86、大学的学科生态靠积累,《华东理工大学周报》2008年3月7日,第1167期,第1版

87、学用并重?学以致用?学重在用,《社会科学报》2008年8月28日第5版

88、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学”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第11期

89、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90、教授自律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上一篇:曲连杰

下一篇:施教日